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方音乐”又称“本土音乐”或“乡土音乐”,是一种传统音乐文化表现形式,它主要以非物质的形态抽象地存在,并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包含了民间戏曲、民间曲艺、民间器乐等表现形式。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研究开发、利用地方音乐资源,有利于深化开发和利用本地方音乐资源的理论建设和理论基础,有助于丰富校本课程开发和学生发展的理论体系。本文通过研究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开发、利用地方音乐资源——渔鼓戏,试图为突破学校音乐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瓶颈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为解决中学音乐教育中地方音乐资源缺乏和建构音乐教育体系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从而推动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关于地方音乐进课堂的研究分布并不均衡,对中小学地方音乐教育的研究大都以民族音乐教育研究的分支或子科目进行,此课题研究主要集中于高等音乐院校对地方音乐教育的探索,单独研究中小学本土音乐教育的相对较少,主要体现在研究本土音乐教育在中小学开展情况、中小学进行本土音乐教育的必要性和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开发本土音乐的建议及其措施等三个方面。国外研究相对更少,印度、匈牙利、突尼斯都在开发利用本土音乐资源中作出了有益探索。渔鼓戏最开始起于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的胡家营村,距今已有300年历史,是滨州极具地方特色的音乐资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通过理论研究、深入调查等手段,详细论证了渔鼓戏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可行性。地方和学校音乐教育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地方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地方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因此,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开发利用渔鼓戏资源具备可行性和必要性。把渔鼓戏融入滨州音乐课程,对学生的音乐学习和渔鼓戏的传承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学生了解、传承地方民族文化,提高教师水平,拓展学生音乐知识,课程资源的拓展。同时也有利于大家了解渔鼓戏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通过对渔鼓戏进课堂进行课程设计,探索了渔鼓戏中学音乐教育的途径。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渔鼓戏历史渊源、构造以及相关知识,简单掌握唱腔方法,通过歌唱活动和其它一些辅助练习,逐渐了解渔鼓戏伴奏乐器技能技巧,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进一步体会滨州渔鼓戏的历史特点和文化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对滨州地方音乐的喜爱。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渔鼓戏选取曲目的背景、唱腔技巧、舞台表演等技能技巧,课程学习结束达到中学生人人知道渔鼓戏、了解渔鼓戏。并以渔鼓戏曲目《追龙缸》和《审衙役》为例,进行了系统的教案设计。开发研究本土音乐资源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所有音乐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和努力,这是时代和民族赋予我们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