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4 μm红外激光和1~2 μm超连续谱光源致兔角膜损伤效应研究

来源 :军事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p2007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3~5μm红外激光和超连续谱(supercontinuum,SC)光源是近年来红外激光领域备受关注的两种激光器,随着光纤技术的不断进步,激光输出功率逐渐提高,对人造成损伤的危险性逐渐增高,然而国内外却鲜有对其损伤效应的研究。本课题组选用这两类激光中的典型波段(3.74μm红外激光和1~2μm SC光源),通过测定两类光源致兔眼角膜损伤阈值,多种技术手段观察超阈值剂量损伤修复特点和规律,为此两类激光在安全标准的修订、激光造成损伤程度判定及损伤愈后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确定3.74μm红外激光和1~2μm SC光源致兔角膜损伤阈值:以不同剂量的激光照射新西兰白兔角膜,其中3.74μm激光照射光斑面积为1.89 mm~2,照射时间为0.1 s、1.0 s、10.0 s,1~2μm SC光源照射光斑面积3.14 mm~2,照射时间0.13~0.27 s,于激光照射后1 h裂隙灯下观察新西兰白兔眼角膜损伤情况,计算损伤阈值。2.3.74μm红外激光和1~2μm SC光源致兔角膜损伤修复研究:给予新西兰白兔角膜超阈值剂量(其中3.74μm红外激光光斑面积为1.89 mm~2,照射时间为1.0s,剂量为16 J/cm~2、32 J/cm~2、64 J/cm~2、128 J/cm~2,1~2μm SC光源照射光斑面积3.14mm~2,照射时间0.15 s,剂量为33 J/cm~2、66 J/cm~2),于照后即刻、6 h、1 d、3 d、7 d、14 d、28 d、90 d、180 d,采用裂隙灯、OCT等方法观察角膜损伤修复情况,HE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损伤修复病理特点。【结果】1.3.74μm激光照射时间0.1 s、1.0 s、10.0 s条件下的新西兰白兔角膜损伤阈值分别为3.73 J/cm~2、7.91 J/cm~2和31.1 J/cm~2,裂隙灯下观察阈值损伤表现为角膜浅层散射的“白色条带”,照射后24 h损伤修复。2.1~2μm SC光源照射时间0.15 s,损伤阈值为16.7 J/cm~2,裂隙灯下观察阈值损伤表现为轻微的全层性反光稍增强,照射后24 h损伤修复。3.3.74μm激光给予16 J/cm~2剂量,裂隙灯下表现为损伤轻微表浅,28 d可以恢复至透明,OCT及病理显示损伤累及上皮层和基质浅层,28 d恢复正常;32 J/cm~2和64 J/cm~2剂量下裂隙灯下表现为角膜全层散射“白色条带”,180 d后仍可见反光增强,OCT及病理显示损伤累及角膜全层,180 d后角膜基质变薄;128 J/cm~2剂量下裂隙灯下表现中央凹陷、周边凸起的“火山口”样,OCT及病理显示损伤累及角膜全层,甚至造成基质崩解消失,180 d后基质层变薄。4.3.74μm激光角膜损伤修复过程中,6 h~3 d炎性反应明显,损伤区域角膜水肿,伴随不同程度的眼结膜红肿,眼内分泌物增多,中性粒细胞浸润;角膜上皮层损伤后1d即可见新生角膜上皮层覆盖损伤区域;基质损伤后3d产生无基质细胞的区域,7d-28d周边基质细胞填充进无细胞区域;内皮层损伤后3d-28d产生角膜后纤维膜。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16 J/cm~2剂量组各时间点均无阳性细胞产生,32 J/cm~2、64 J/cm~2、128 J/cm~2剂量下免疫组化显示基质层在损伤后3 d出现α-SMA阳性细胞,损伤后7 d出现Collagen III阳性细胞,两种组化染色阳性细胞均于90 d消失。6.1~2μm SC光源33 J/cm~2剂量裂隙灯下观察损伤表现为角膜全层散射“白色条带”,病理显示损伤累及角膜全层,28 d恢复正常;66 J/cm~2剂量裂隙灯下观察损伤表现为角膜全层散射“白色条带”,病理显示损伤累及角膜全层,180 d后角膜基质变薄,上皮层代偿性增生。【结论】1.3.74μm激光照射时间0.1 s、1.0 s、10.0 s的新西兰白兔角膜损伤阈值分别为3.73 J/cm~2、7.91 J/cm~2和31.1 J/cm~2,损伤阈值随照射时间的变化规律服从Hth=9.72t0.46,并与现行安全标准IEC-60825所对应的MPE值做比较,安全因子均在10以上,表明对于此波段照射规定具有充足的安全空间。2.1~2μm SC光源照射时间0.15s,损伤阈值为16.7 J/cm~2,与3.74μm激光损伤阈值公式计算出的照射时间为0.15s时3.74μm照射兔角膜损伤阈值为4.06J/cm~2,1~2μm SC光源角膜损伤阈值是同等条件下3.74μm激光的将近4倍。1~2μm SC光源输出波段主要在1.1μm~1.7μm,其吸收系数为0.19~32 cm-1,3.74μm激光吸收系数114 cm-1,证明损伤阈值随吸收系数的升高而降低。3.3.74μm激光损伤具有剂量依赖性,阈值剂量损伤主要累及上皮层,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加深,2倍阈值剂量损伤累及浅基质层,4倍、8倍、16倍阈值剂量损伤累及角膜全层,16倍阈值剂量甚至造成角膜接近穿通伤。1~2μm SC光源2倍、4倍阈值剂量损伤均直接穿透角膜全层,造成内皮层损伤。4.3.74μm激光和1~2μm SC光源给予2倍阈值剂量组均于损伤后28 d恢复正常,而3.74μm激光和1~2μm SC光源4倍及以上剂量组损伤后直至180 d的角膜透明度和病理结构均无法恢复正常。5.3.74μm激光4倍、8倍、16倍阈值剂量组损伤后3 d-28 d出现表达α-SMA的阳性细胞,表明成纤维细胞的出现;7 d-28 d出现表达Collagen III的阳性细胞,表明产生新生胶原纤维,阶段性瘢痕形成;而2倍阈值剂量组均未见阳性表达的细胞,表明此剂量不会造成角膜瘢痕的形成。
其他文献
卫星舱内布局问题是卫星总体设计的重要一环,如何综合考虑组件散热等热场约束,将卫星组件合理分配到承载板上,对布局优化算法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针对卫星热布局优化需要嵌套调用热场数值仿真导致的计算复杂性难题,本论文对基于深度学习代理模型的序贯优化方法进行了研究,特别针对如何高效序贯采样以有针对性地提升代理模型精度,提高序贯优化效率,系统研究了序贯优化采样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工作如下:首先,将热
学位
研究背景和目的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动力学是肠道微生态平衡关键因素,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维持肠道菌群的稳定至关重要。本人所在实验室前期实验中偶然发现靠近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下文简称为“大肠杆菌”)的鸟肠球菌菌落较大,远离的鸟肠球菌菌落较小,推测大肠杆菌可以对鸟肠球菌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本研究旨在进一步验证这一现象,并探究这一现象的可能机制。这种细菌互作研究可为理解肠道菌群保持相
学位
一、研究背景众所周知,诸如吗啡、哌替啶、芬太尼等阿片类镇痛药具有强大镇痛作用,在临床上形成一类用于中、重度疼痛治疗的不可替代的药物,但是因其具有强大的致耐受、躯体依赖、成瘾、便秘以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潜能,大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寻找强效、无或低成瘾性强效镇痛药,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丁丙喏啡是半合成μ阿片受体(μ-opioid rece
学位
针对柔性稳定稳定式子弹在降落飞行过程中发生的飞行不稳定现象开展了子弹气动参数测试与气动特性分析、子弹飞行外弹道特征仿真建模与计算、以及飞行不稳定性机理的探索研究。本文首先进行了风洞实验,分别通过对子弹模型的高速和低速风洞实验,获得子弹的的空气动力学参数及其随攻角、马赫数变化特征,其中有一部分气动参数,例如阻力系数、俯仰力矩系数、滚转力矩系数等呈现出了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并对有无飘带的子弹气动参数进行
学位
天基核爆探测技术是利用卫星平台搭载不同类型的探测器,实现国土及全球大气层、空间核爆炸的实时监测,完成核爆炸的识别,确定核爆炸参数,进而估算毁伤程度的高新技术。电磁脉冲探测是天基核爆监测系统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主要研究电磁脉冲传输至卫星轨道高度后的物理特性,总结电磁脉冲在电离层中的传播规律,为星载电磁脉冲探测器的研制、电磁脉冲星地对接试验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撑。论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针对电磁脉冲标准波
学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大流行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灾难,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科学研究也越来越多,相关数据以及对应的概念激增。面对新冠肺炎领域种类繁多的概念以及概念间复杂的关系,将新冠肺炎领域内的各类概念及关系有序地组织起来,并保证术语的可互操作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体最初是源于西方的一个哲学领域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本体这个
学位
背景电离辐射剂量测量作为核科学与技术和辐射防护的重要内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众多的测量方法中,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技术可以快速、准确的测量电离辐射在样品中产生的自由基数量,进而得到受照射样品的吸收剂量。目前,ESR剂量测量方法已是较成熟的剂量测量方法,以牙釉质和丙氨酸为代表的ESR剂量计分别在事故剂量评估和辐射加工剂量监测中获得广泛应用。掺杂型羟
学位
知识图谱不同于传统的数据库,是一种存储结构化知识(三元组)的语义知识库。知识图谱由节点和边构成,节点表示三元组中的实体,边为三元组中的关系。目前,知识图谱在语义搜索、智能问答和机器阅读等众多人工智能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人工智能领域中的基础性研究。然而,数据稀疏、知识不完备等局限成为了制约知识图谱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而严重影响了知识图谱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效果。因此,通过知识图谱补全和实体
学位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智慧平台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以期为患者提供一种健康教育干预的新方式。方法将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4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和出院后随访;2021年6月至12月本院收治的4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应用健康教育智慧平台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出院时及出院3个月后脑卒中知识、健康行为、生活质量及健康教育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期刊
基因治疗是将外源核酸分子引入靶细胞,以纠正因基因表达缺陷和异常导致的疾病。将外源基因有效递送至靶细胞并成功表达是基因治疗取得成功的关键。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递送载体分为两类:病毒类载体和非病毒类载体。病毒类载体因其较高的转染效率备受人们关注,但其制备过程复杂,可携带的外源基因有大小限制,且具有免疫原性,这些问题限制了病毒类载体的临床应用。大多数非病毒类载体在生理条件下带正电荷,如阳离子聚合物和阳离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