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构建具有绿色荧光蛋白示踪的卵巢癌裸鼠爪垫移植瘤模型,动态观察卵巢癌淋巴结转移的过程。方法:利用慢病毒载体构建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卵巢癌细胞SKOV3-GFP+细胞及具有定向淋巴道转移能力的卵巢癌细胞SKOV3-PM4-GFP+细胞。并分别接种于裸鼠后肢爪垫,建立爪垫荷瘤模型。利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动态追踪肿瘤转移灶的出现时间、部位、路径。定期记录肿瘤体积的变化及体重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裸鼠淋巴结CA125的表达情况。结果:携带绿色荧光蛋白慢病毒载体转染细胞后,经流式细胞仪分选的SKOV3-GFP+细胞和SKOV3-PM4-GFP+细胞荧光强度强,且表达稳定。与接种SKOV3-GFP+细胞的裸鼠比较,接种了SKOV3-PM4-GFP+细胞的裸鼠出现转移灶的时间早,在相同时间点出现腘窝淋巴结肿大的裸鼠数量较多,淋巴结组织CA125为阳性的腘窝转移率较高。但两组裸鼠体重及瘤体体积无明显差异。结论:成功建立了绿色荧光蛋白示踪的卵巢癌定向淋巴道转移模型。目的:检测不同淋巴道转移潜能的上皮性卵巢癌裸鼠荷瘤模型及临床卵巢癌组织的新生淋巴管情况,确定影响淋巴管生成及转移的关键分子,明确瘤内新生淋巴管形成在卵巢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SKOV3-PM4-GFP+组及SKOV3-GFP+组裸鼠移植瘤组织中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LVD)、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及淋巴管生成相关分子VEGF-C、VEGF-D的表达情况。2、qRT-PCR技术检测裸鼠移植瘤中VEGF-C、VEGF-D、VEGFR-3基因mRNA的表达。3、透射电镜(TEM)观察不同淋巴道转移潜能细胞移植瘤内新生淋巴管的超微结构。4、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卵巢癌组织中VEGF-C、VEGF-D的表达与LVD、MVD的关系,以及VEGF-C、VEGF-D、LVD、MVD的表达与卵巢癌淋巴结转移、大网膜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1、SKOV3-PM4-GFP+组裸鼠移植瘤内新生淋巴管密度(LVD)的表达较SKOV3-GFP+组高,分别为9.79±1.72、5.94±0.78(P<0.05);而两组裸鼠移植瘤内的血管密度(MVD)无统计学差异;2、裸鼠移植瘤内VEGF-C蛋白及mRNA的表达SKOV3-PM4-GFP+组均较SKOV3-GFP+组高,mRNA表达量分别为2.66±0.30、1.13±0.33(P<0.05);蛋白表达灰度值分别为253.18±23.6、104.22±17.4(P<0.05)。而VEGF-D蛋白及mRNA的表达在两组移植瘤中无统计学差异。3、透射电镜超微结构(ultrastructure)显示,SKOV3-PM4-GFP+组形成明显淋巴管腔,淋巴管内皮细胞基底膜溶解,线粒体空泡化及染色质边集严重,细胞间连接较紧密。SKOV3-GFP+组淋巴管腔不明显,为条索状,基底膜部分断裂,线粒体嵴消失,细胞间连接疏松。4、在良性卵巢肿瘤29例,交界性卵巢肿瘤11例,上皮性卵巢癌47例的卵巢肿瘤组织标本中VEGF-C、VEGF-D均有表达,VEGF-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4.48%、54.50%、78.72%(P<0.05);VEGF-D阳性表达率在三组卵巢肿瘤组织中分别为24.13%、36.36%、57.44%(P<0.05)。新生淋巴管密度(LVD)在恶性卵巢癌中最高,良性卵巢肿瘤中最低,三组组织中的LVD表达分别为5.3±2.49、10.2±1.13、14.2±2.26,三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新生血管密度(MVD)在三组肿瘤组织间无差异。恶性卵巢癌中VEGF-C、LVD的表达均与临床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大网膜转移有关;而恶性卵巢癌中VEGF-D的表达仅与临床FIGO分期相关,MVD则与大网膜转移相关。VEGF-C在恶性卵巢癌中的表达与MVD、LVD呈显著正相关;VEGF-D的表达与MVD、LVD呈正相关。VEGF-C关联性最好。结论:卵巢癌新生淋巴管生成与淋巴道转移相关,SKOV3-PM4-GFP+细胞因其VEGF-C表达量较高及其对淋巴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侵袭损伤,而具有更高的淋巴道转移潜能。VEGF-C/VEGFR-3信号轴可能为卵巢癌淋巴道转移的潜在治疗靶点。淋巴管在肿瘤转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发现在多种肿瘤组织内部也存在微淋巴管,肿瘤内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管密度显著影响肿瘤转移。但肿瘤内淋巴管的研究有赖于特异淋巴管内皮标志物发现及淋巴管生成因子对肿瘤淋巴管生成的调控。针对V EGF-C/VEGF-D—VEGFR-3信号转导系统的抗淋巴管生成治疗,有望成为抗淋巴转移的一个有效途径,而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控制肿瘤生长、转移以及治疗肿瘤的潜在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