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对其的科学栽培和管理能有效地降低投入成本,提高产量和质量,最大限度减小化肥和农药等所造成的土壤环境污染。以往的生产实践表明,不同栽培方式对于玉米产量和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具有较大的影响。本文研究不同栽培方式下玉米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将有助于深入认识和理解不同栽培方式促进玉米产量和质量提高的机理,可为玉米栽培管理方式的进一步改善和相关的生产实践提供有益的理论借鉴。本研究以普通单作、单作覆膜、与大豆混作和间作等四种栽培方式的玉米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最大或然数法(MPN法)和氯仿熏蒸提取-容量分析法测定了不同栽培方式下,玉米根际微生物三大类群、主要生理群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特征及其在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变化;分别采用玉米根、大豆根和玉米大豆根等量混合的浸提液,处理单作方式下的玉米幼苗根区土壤,并测定和比较其根际微生物三大类群组成;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葡萄糖标准溶液比色法、高锰酸钾滴定法、苯酚钠比色法和磷酸苯二钠比色法分别测定玉米根区土壤中纤维素分解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等在不同玉米栽培方式下的活力及其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1.在不同栽培方式下,玉米根面和根区微生物三大类群发生了不同变化。与单作方式相比较,在混作、间作和覆膜栽培方式下,玉米根面和根区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比例均有所提高,真菌有所下降。2.不同栽培方式下,除亚硝酸盐细菌外,玉米根面和根区微生物主要生理群无明显的规律性变化,亚硝酸盐细菌数量在混作、间作和覆膜栽培方式下均有所提高(P<0.05)。3.与对照去离子无菌水处理相比,玉米根、大豆根和玉米大豆根等量混合浸提液分别处理玉米根区土壤后,微生物总数量均显著增加(P<0.05),其中以玉米大豆根等量混合浸提液处理的土壤增加最多;以微生物三大类群为变量,对不同生长时间的玉米根、大豆根、玉米大豆根等量混合浸提液及去离子无菌水处理后的16种土样进行系统聚类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16种土样可明显划分为4类,三种浸提液具有明显不同的根际微生物学效应。4.在间作、混作和覆膜等栽培方式下,玉米根区蔗糖酶活力均有所提高,其中以间作方式下提高最多,混作次之,覆膜方式下最少。对于玉米根区纤维素分解酶活力,混作和覆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活力,而间作方式降低了其活力。玉米根区碱性磷酸酶的活力表现比较复杂:混作方式提高了幼苗期、拔节期和灌浆期该酶的活力,而降低了天花期和生理成熟期该酶的活力;间作方式提高了玉米幼苗期以外的各生长期碱性磷酸酶活力;覆膜方式仅提高了玉米拔节期的碱性磷酸酶活力,但其它生长期该酶活力均有所降低。玉米根区尿酶活力在混作、间作和覆膜三种方式下均有所提高,以混作方式下提高最高,间作次之,覆膜方式下最少;但覆膜方式对玉米成熟期尿酶活力的提高作用显著。玉米根区过氧化氢酶活力在混作方式下有所提高,而在间作和覆膜方式下有所降低。5.混作、覆膜和间作方式均促进了玉米根区土壤MBC的提高,以混作方式的促进作用最大,覆膜次之,间作最小;三种栽培方式下玉米根区MBC含量均在幼苗期最大,并从幼苗期开始下降,进入成熟期又有所增加。以上结果表明,玉米覆膜、混作和间作等三种栽培方式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玉米根际微生物组成、MBC含量和土壤酶活力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玉米的根际环境,有利于玉米生长;同时,本研究结果也为相关农作物的科学种植和管理方式的采用提供了理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