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Verschueren正式提出“顺应性理论”,该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内部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该理论自提出以来,就受到广泛关注,国内学者戈玲玲第一个将顺应论引到翻译界,引起了一股顺应论对翻译启示的研究热潮,从顺应论对翻译的解释力到顺应论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再到顺应论对具体文本的实践,关于顺应论在翻译领域上的研究层层深入。Barry Lyndon是萨克雷的讽刺巨作之一,其中的言语描写、人物刻画形象生动,对英国社会的种种势利风尚和金钱关系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揭露。虽然该作品早已被改编成电影,但唯一中译本却是在2015年1月份才出版,因此,对于该译本的研究几乎空白。本研究以顺应论为理论基础,以Barry Lyndon中译本《巴里·林登》为语料,结合译本中的具体例子阐释语境顺应(包括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语言结构顺应(包括语音、词汇和句法层面)和动态顺应(包括时间顺应、语境动态顺应和语言结构动态顺应),旨在解释和分析顺应论是如何运用到翻译中的。研究发现:1)顺应论对语言的选择性解释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翻译过程是语言使用过程,是译者对语言本身及语言外部因素进行的选择和顺应,从语音、词汇、句法到语篇再到各种语境的顺应,译者需不断做出取舍;2)顺应理论下的翻译模式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价值。语言意义生成过程符合顺应性翻译活动的过程及模式,都是从解读源语文本,选择意义到基于翻译目的选择相应策略实现相应层面的顺应;3)目标读者是影响译者选择和顺应的一个重要因素。译者需根据目标读者的阅读期望,如获取故事情节、感受外国文化、学习某种艺术手法等,做出不同抉择;4)顺应具有多维性,翻译有时可实现多个维度同时顺应,有时却因英汉词汇不对等,译者不得不有所舍弃。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Barry Lyndon中译本的优秀译文的赏析和对问题译文的改译,进一步解释顺应论各个层面对翻译的指导作用,为其他翻译实践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