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写作目的自改革开放之初正式确立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思路,我国吸收外资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其走势的政策导向性清晰可见。同时,当前西方直接投资理论的着眼点多是从作为主要投资国的发达国家的利益和决策出发,而吸收外资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政策选择很少提及。因此,文章试图在建立兼顾投资方与引资方的优势互补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从投资系统要素的角度,分析我国利用外资的政策选择及其效应,并作出预测与建议。二、主题思想作为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大国,政策选择在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必须保持其指导思想的前瞻性;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带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动态性,因而相应的外资政策有必要不断完善,在发展过程中及时解决发展所引起的政策“缺位”与“过位”问题。特别是在入世后,要保持现行外资政策宏观层面的相对稳定性、连续性、可预期性和微观层面的相机决策性、可操作性,使之既与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相配套,又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相协调。三、论文框架全文由前言及一至四章共五个部分构成,其框架为:引出问题(前言)——>理论构架(第一章)——>政策分析(第二、三章)——>预测建议(第四章)四、内容概要第一章 理论构架:国际直接投资的优势互补理论第一节——西方国际投资理论分析。西方投资理论多局限于研究投资方优势与投资领域,只能称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直接投资是投资方与引资方两个主体双向行为合一的现象,只有<WP=3>在兼顾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同时协调双方投资与引资的原因、条件及对象等问题,才能使之有效实现。第二节——优势互补理论的提出。借鉴西方投资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合理内核,指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内容应包括投资有效发生的原因、条件、环境,其总体框架是兼顾投引资双方的,由组合系统、运行系统、环境系统三部分紧密构成的模型体系。同时,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我们发现优势要素的研究是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系统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构成企业优势的要素相应可分为三大类:组合优势要素、运行优势要素、环境优势要素。因此,优势互补理论应是涉及具有目标差异和要素差异的投资方与引资方双方投(引)资原因、条件和环境并成功关联的,以优势要素为内容的系统。这一系统使投资企业取得新组合的竞争优势,并通过双方共同管理协调和外部环境适应配合使组合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作用。第三节——国际直接投资优势互补设计思路。在三个系统和优势要素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势互补理论应用的思路和原则设计。对我国来说,吸收外资是为了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生产、营销等方面的优势要素以增强竞争优势,优势互补理论可以作为引进外资工作的一条指导原则和检验标准,从宏观上和微观上加以引导和衡量。特别是从宏观层面来讲,国家优势最终可体现为政府行为特征(主要是外资政策)的直接效应以及国家发展过程中政府行为对其他环境要素的间接效应,协调合理的配套政策可以给我国带来一整套有形(产业升级、出口加强、税收增长等)和无形(规模经济、技术扩散、人力资源开发等)的效益。第二章 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演变及理论分析第一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演变。中国自改革开放至中美入世谈判协议达成,引进外资政策经历了几个大的转变,对投资方式、产业结构、地区分布的政策调整均由低级向高级转变,也就是优势互补系统中以政府行为要素和市场要素为主的环境优势要素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渐进过程。此过程中,整套外资政策体现出鲜明的出口导向和技术导向,但技术导向的政策效果不如出口导向明显。<WP=4>第二节——“出口导向”、“技术导向”的理论分析。引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来说明一个国家通过制定、调整、完善相关的产业政策,并辅之配套的外贸、外资政策,以调整产业结构,可以加速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竞争力。就我国的外贸政策而言,带有极强的幼稚产业保护色彩。文章通过对幼稚产业保护和战略性贸易政策进行分析比较,来说明现行贸易政策的产业政策实质。就我国的外资政策而言,一方面,其技术导向使外资流入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体制的转型、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其出口导向使外资不仅带来贸易量的净增,而且利于优化出口结构,间接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节——外资与贸易内在联系的理论分析。外资对贸易存在替代效应、创造效应、补充效应和市场扩张四重影响。对东道国来说,政策引导下的外资不仅可以直接和间接地带动出口规模的扩大,促进出口额的净增,而且还会对出口结构的优化产生积极影响。第四节——外资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外资通过多种渠道影响着我国的出口绩效,从而对进口替代、产业转换和产品出口升级等产生积极作用。第三章 入世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选择中美入世协议达成后,我国调整了利用外资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对利用外资的法律、领域、方式、税收等政策措施也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变动,以逐渐同国际投资规则接轨。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外商也因此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