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葡萄干》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jingy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洛林·汉斯贝利是第一个把黑人戏剧搬上百老汇舞台的黑人女剧作家。《阳光下的葡萄干》在汉斯贝利生命停止的那一刻成为她短暂一生创作的高峰,也为她在美国戏剧发展史上赢得一席之地。该剧作的迷人之处在于作家通过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揭示了美国黑人在艰难生存环境中透露出的黑人品格、美国梦的虚幻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众多社会问题。《阳光下的葡萄干》一经问世便引起了无数美国人的共鸣,在半个多世纪以后的今天仍然受到众多读者和广大戏剧爱好者的青睐,评论家们对该作品的探讨和解读也从未停止。这不仅反映了剧作本身无限的审美价值,也反映了这部作品在不同时代所折射的丰富的现实意义。以往对该作品的探讨主要从女性主义理论出发,专注于剧中人物的塑造与解读,除了给剧本本身增添了无限的文学审美价值之外,也给后继研究者提供了成功的研究范式。但不足之处在于过分孤立地看待问题,忽视了各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然而生态女性主义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缺憾。生态女性主义者主张从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作品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各个因素休戚相关。生态女性主义把女性主义和环境伦理结合起来,认为女性所承受的压迫和自然所承受的压迫之间存在联系,任何一方的彻底解放都离不开另一方的解放。生态女性主义者通过对西方传统文化中崇尚文化和理性而贬抑自然和感性的批判,指出以男权为中心的父权制才是造成女性和自然受到压迫的根源。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读《阳光下的葡萄干》,重新探讨了剧作家与文本中流露出的女性意识和生态关怀。论文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洛林·汉斯贝利的个人生平及其文学地位,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主体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阐述了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明确提出了论文的理论基础。生态女性主义源于女性主义和环境伦理,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受到压迫与自然受到压迫之间存在联系,且二者受到的压迫都源于以男权为中心的父权制。第二章分析了剧本中体现的女性与自然的联系。自然以及与自然相关的事物在美国黑人女性精神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第三章聚焦于美国黑人女性真实的声音,讨论了剧作中黑人女性对母亲、妻子、女儿三种传统角色新的阐释和突破。第四章探讨了女性和自然寻求解放应该努力的方向。姐妹情谊有助于女性意识成长,通过建立和谐社区,打破孤立,有助于消除种族歧视,回归自然则能引导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和谐发展,最终促使人类在整个生态环境中诗意地栖居。论文结论指出构建女性与男性,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剧作家想要通过戏剧传达的人生理想,对促进当今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根据钢铁行业棒、线材轧制过程在线测径及外形轮廓测量的基本需求,有两种主要外径测量方法、三类轮廓测量方式。通过对它们的特点、应用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最后对使用者如何选用相关技术装备提出建议。
Canon S750彩色喷墨打印机采用独立式墨水盒设计,某种颜色的墨水盒用完后,只需更换这种颜色的墨水盒,而不需要把各色墨水盒全都更换,这样可以节约墨水,降低打印成本,避免不必
库尔特.冯内古特是美国当代文学中非常重要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之一。与约瑟夫.海勒被共同认为是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冯内古特文笔辛辣,对当代美国社会的弊病以及对资本主义的批
贫困在拉美地区一直是个重要而棘手的问题。早在殖民地时期,社会两极分化。十分突出,欧洲殖民者和当地土著居民及外来奴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关系,随着殖民地经济的发展,统治者
传统的英语课堂上,一般是老师提问,学生来回答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所学的知识,不能充分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提问质量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认知语用学一直处于为世人瞩目的学科前沿,它是对语言在交际中的认知研究,属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Sperber和Wilson(1986,1995)的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关联性
近年来文学翻译理论领域可谓百花齐放,其中有些理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尽管文学翻译理论出现了多元化倾向,但很多文学译作评价方式都为随感式或印象式,即使有理论支撑,也缺乏量化
幽默,作为一种古老的语言现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言语交际形式。鉴于幽默的普遍性与重要性,古往今来人们对幽默的探究从未停止,其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