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足三里透刺条口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收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按随机法分为三组:基础治疗组、常规电针组、芒针透刺组(以下简称基础组、电针组、芒针组),每组20例。基础组采用七叶皂苷钠和血栓通静滴治疗加中药封包治疗,电针组与芒针组均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电针组、芒针组在腰背部取腰夹脊、肾俞、大肠俞、腰阳关、秩边、阿是穴,患肢取环跳、风市、承山、昆仑、足三里、条口。电针组毫针针刺后取环跳-风市、承山-昆仑、足三里-条口,两两为一组接电针。芒针组从足三里缓慢平刺进针,沿足阳明胃经向下透刺至条口穴,其他穴位采取毫针针刺。得气后取四组电针,四组电针一极接芒针针柄,另一极分别接于环跳、风市、承山、昆仑针柄。两组得气后均留针30分钟,治疗每日1次,每疗程均为5次,疗程间间隔1天。在治疗前、第一疗程及第二疗程结束后,采用JOA下腰疼痛评分法问卷和麦氏疼痛评定表,对每一位患者进行腰部功能测定和疼痛评分。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JOA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疗程和第二疗程后,三组患者JOA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评分组内分别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前明显低于第一疗程后,第一疗程后明显低于第二疗程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一疗程后三组患者JOA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评分比较,基础组明显低于电针组和芒针组,电针组低于芒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二疗程后患者JOA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评分比较,基础组明显低于电针组和芒针组,电针组低于芒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三组患者麦氏疼痛分级指数、目测类比定级法、现有疼痛强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疗程和第二疗程后,三组患者麦氏疼痛分级指数、目测类比定级法、现有疼痛强度评分组内分别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前明显高于第一疗程后,第一疗程后明显高于第二疗程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一疗程后三组患者麦氏疼痛分级指数、目测类比定级法、现有疼痛强度评分比较,基础组明显高于电针组和芒针组,电针组高于芒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二疗程后患者麦氏疼痛分级指数、目测类比定级法、现有疼痛强度评分比较,基础组明显高于电针组和芒针组,电针组高于芒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间临床总体疗效(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和芒针组均优于基础组,芒针组优于电针组(P<0.05)。说明:芒针足三里透刺条口穴总体疗效最佳。4.三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针刺意外和不良反应,随访中亦无不良反应。结论基础治疗、常规电针治疗及芒针透刺治疗三种方法,在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型)患者JOA积分、疼痛积分和总体临床疗效方面均有效,且无不良反应,芒针透刺疗法效果优于常规电针疗法及基础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