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观测不同照射剂量下不同眼球组织的放射敏感性差异,了解不同放疗阶段眼球不同部位的放射损伤程度,可根据其敏感性和损伤程度的不同增加防护措施,尽可能地减少放疗对眼球引起的放射性损伤。2.为制定更加合理安全的放疗方案以及对放疗计划的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样本取自在本院首次诊断为鼻咽癌(未达到临床分期Ⅲ期),病理诊断均为低分化鳞癌,并于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本院行单纯放射治疗的患者62例124只眼。记录所有患者的眼部状态和放射治疗方案,将已开始放疗但未完成全部放疗周期的14名患者,28只眼按照已接受的放射剂量的大小分为<30Gy和≥30Gy两组,统计比较眼球不同组织的损伤程度。将全部62名患者,124只眼按照放疗周期中、放疗结束后0~6个月、放疗结束后6~12个月三个时间段,分析比较眼球不同组织的损伤程度。结果:1.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对眼表的影响差异不明显(Fisher’s exact-0.65,P=0.32)。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相比,BUT值下降,且差异有统计意义(t=2.18,P=0.04);高剂量组的SIT值较低剂量组缩短,且差异有意义(t=2.70,P=0.01);不同放射剂量组的OSDI评分不同,干眼症状的严重程度随着照射剂量的增高而增加(P<0.05),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对VEPP100的影响差异不显著(Fisher’s exact-0.06,P=0.12)。2.放疗后0~6个月组和放疗后6~12个月组的裸眼视力较放疗周期组明显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96,P=0.04),但矫正视力差异无显著性(F=4.25,P=0.14);随着时间的延长,眼表受到影响的患眼例数呈下降的趋势(χ2=9.08,P<0.05);放疗后0~6个月组和放疗后6~12个月组与放疗周期组相比,BUT值逐渐延长,且差异有统计意义(F=8.24,P=0.04);放疗后0~6个月组、放疗后6~12个月组与放疗周期组相比,SIT值呈上升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3,P=0.04);三组的OSDI评分不同,干眼症状随时间逐渐恢复(P<0.05);放疗后0~6个月组、放疗后6~12个月组分别与放疗周期组比较,晶体发生浑浊的例数均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94,P<0.05;χ2=9.47,P<0.05);放疗后6-12个月与放疗周期中、放疗后0-6个月相比,P100平均振幅均上升,但差异无显著性(F=2.10,P-0.15);放疗后6-12个月与放疗周期中、放疗后0-6个月相比平均潜伏期时间均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63,P=0.03)。结论:在早期鼻咽癌的放射治疗中较小剂量即可对泪膜的稳定性产生影响,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对眼部的损伤逐渐加重。部分眼部并发症随时间的延长可逐渐恢复,晶体和视神经的放射敏感性高,应特别重视对它们的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