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应用256层Brilliance iCT分析EH患者的左心室结构、功能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探讨血压升高的程度差异对EH患者心功能的影响以及MSCT在心功能评价方面的切实性和临床辅助应用的优越性。 对象与方法: 选取经临床确诊的EH患者150例,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中提出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将其分为高血压Ⅰ、Ⅱ、Ⅲ级组,每组50例,其中男85例,女65例,年龄43~75岁,平均(55.49±7.12)岁。对照组选取血压、血糖、血脂、心电图等相关临床指标正常的体检患者50例,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46~68岁,平均(53.78±8.27)岁。采用PHILIPS256 iCT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心脏冠脉 CTA扫描,智能后处理工作站对扫描获取的最初数据进行后重建,根据时间容积曲线确认舒张期和收缩期相最佳的时相进行心功能和冠状动脉分析,自动计算BSA、LVESV、LVEDV、LVSV,CO、LVEF以及LVMM等心功能参数。同时于左室长轴切位和心脏短轴切位分别手动测量 LVIDd、LVIDs、IVSD和LVPWD等结构参数。所有患者在冠状动脉CTA检查后一周内行超声检查,同样手动量取LVEDV、LVESV、LVSV、LVEF、LVIDd、LVIDs、IVSD和LVPWD等各项参数值,将测量结果与CT结果进行对比以及相关统计分析。 结果: 1.高血压组和对照组的常规检查参数相比结果如下: ①LVEDV、LVESV、LVEF:仅高血压Ⅲ级组的测量值与其他三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②LVMM:高血压组同对照组之间以及高血压组内相互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③LVIDd和 LVIDs:高血压组组间比较以及分别和对照组比较,结果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④IVSD和LVPWD:高血压Ⅲ级组的测量值较对照组和高血压Ⅰ级组明显增加,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2.血压增高程度的差异和左室重构存在一定的相关性(γ=0.318)。不同的重构类型其形态和功能特征各不相同,差别有意义(p<0.05)。 3.高血压组间的冠状动脉病变类型、病变部位以及造成狭窄的组成成分比较,均有明显意义(p<0.05)。 4.CT与UCG测量左心室的结构和功能指标结果呈高度相关,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结论: 256层iCT作为高血压患者筛查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有效检查方式,与UCG检查结果有较高的相关性,实现了无创条件下“一站式”评估左心室形态、功能和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的效果,不仅为临床诊治心血管疾病提供指导思路,对心脏外科手术的术后疗效评估及复发筛查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