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比重较大,资源人均占有量处于世界较低的水平,这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压力。进入新世纪以来,农业由粗放型的传统农业逐渐向集约化、技术化和资本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有助于解决近年来出现的粮食安全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同时自2004年以后连续12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以“三农”为主题,说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山东省位于东部沿海,农业发展历史悠久,近年来在农业产出效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明确当前山东省农业现代化所处的发展阶段,其总体水平的发展趋势,内部子系统发展状况,哪些因素制约了农业的发展,这对于解决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更好的指导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科学的数理统计方法,力求得到一个比较客观和科学的评价结果,这样才能正确把握山东省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研究相应的发展对策,进而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研究了山东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
第一部分,导论。简单介绍了研究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背景与意义,关于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文章的可能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基础理论及文献回顾。结合已有农业现代化内涵的研究和新时期农业的发展要求,界定了本文对农业现代化内涵和特征的理解,然后介绍了文章用到的相关基础理论,为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最后梳理了农业现代化研究国内外研究动态,并对研究状况和趋势进行总结。
第三部分,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述评。运用图表和数据资料对山东省1992-2012年间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进行了概述和简单分析。
第四部分,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首先,在借鉴已有研究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依据系统性、可比性等原则,构建了评价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其次,阐述了AHP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对指标赋权的原理和步骤以及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的模型设置。最后,对数据进行了无量纲化的处理,综合两种赋权方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权重赋值,然后根据模型定量分析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并进行结论分析。
第五部分,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根据对山东省农业发展的述评和发展水平的定量分析,归纳出其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进而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的方向和对策。
纵观本文的研究,主要的贡献有以下几点:
1.文章对农业现代化内涵梳理之后,提出了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即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粮食和农业高产为前提,以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为保障,以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和加快农村发展为目标;用现代物质条件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管理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用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竞争力,与工业化、城镇化相协调的农业发展过程。
2.构建了评价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在构建指标体系方面,对已有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的研究进行了指标体系的改进,使得评价体系更加全面并具有可操作性。根据对农业现代化内涵和基础理论的理解,在已有研究和山东省实际的基础上,确立了包括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农业支持保障水平、农业经济结构水平、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七个大类,共25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
3.测算了山东省1992-2012年间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明确了所处的阶段。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在分析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优劣势的基础上,采用了综合的赋权方法。通过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2012年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为0.8292,根据杨万江(2001)农业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及宋文理、宜广(2000)对山东省农业发展进程的研究,山东省处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而1992年的发展水平指数为0.1867,21年间的增长幅度为344.13%,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稳步上升趋势,2003年以后增长速度稍快于2002年以前,主要是从2004年开始,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给予了各方面的支持。整体上表明,山东省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方面一直有稳定的支持力度,发展的效果明显。
4.提出了山东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结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主要原因可能与山东省特殊的丘陵地貌有关,许多常规的农业机械与自动化设备在丘陵地貌上无法使用,大型收割机无法进入地形不平坦的土地,主要还是靠人力耕种和收割,耕地类型限制了农业机械化与农业自动化的发展。二是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低,农业实用人才流失。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体制问题不合理,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和人员单一,农业对人才的吸引力降低。三是规模化经营程度与土地生产率低。一方面由于丘陵地形的限制,农业机械无法大面积使用,另一方面,化肥的过度使用降低了土壤的质量,使得土地生产率难以提高。四是城镇化水平低。2012年山东省城镇人口比重仅有41.97%,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五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业抗风险能力降低。原因如下:首先,山东省人均资源拥有量较少,环境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其次,技术落后引起的大量废弃物的排放(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废弃物排放),影响了农业生产资源;此外,资源(如土地)产权的不明晰导致的外部性问题和政府政策的失误,比如对化肥农药的补贴政策。
5.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政策研究,指明山东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一是关于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机械化的对策。研发和推广适合地质地貌的农业机械;同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调动企业的对农业科技投资和创新的积极性;最后,合理建设标准化的农田,保证农业机械的普及率。二是关于农业技术人员缺乏,农村实用人才流失的对策。通过对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完善合理设置农业技术人员比例,以完善法律的手段保证政府财政投入到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经费达到农业总产值的0.5%(发达国家的比重),同时鼓励和扶持农业经济合作社的建设,间接解决农业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三是关于提高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对策。一方面政府通过政策倾斜促进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建立起实用的信息服务机制,保证产业链各个环节信息流的畅通;另一方面根据区域和要素禀赋条件,发展特色农业,利用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四是关于合理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城镇化与乡镇企业协调发展,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五是关于完善农业保险,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的对策。首先,加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提高农业生产积极性;其次,加大保险险种类别和保险责任范围,全方位保障农业生产;最后,合理确定政府保费补贴的比例和不同农业产品的保险费率,确保保险公司合理的收益,促进其对保险运转过程的完善。六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立起农业自然资源的管理体制,保证农业自然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的供应;同时严格控制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保证农业生产的安全性;此外,推动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等生态型农业的发展。
第一部分,导论。简单介绍了研究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背景与意义,关于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文章的可能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基础理论及文献回顾。结合已有农业现代化内涵的研究和新时期农业的发展要求,界定了本文对农业现代化内涵和特征的理解,然后介绍了文章用到的相关基础理论,为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最后梳理了农业现代化研究国内外研究动态,并对研究状况和趋势进行总结。
第三部分,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述评。运用图表和数据资料对山东省1992-2012年间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进行了概述和简单分析。
第四部分,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首先,在借鉴已有研究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依据系统性、可比性等原则,构建了评价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其次,阐述了AHP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对指标赋权的原理和步骤以及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的模型设置。最后,对数据进行了无量纲化的处理,综合两种赋权方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权重赋值,然后根据模型定量分析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并进行结论分析。
第五部分,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根据对山东省农业发展的述评和发展水平的定量分析,归纳出其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进而针对性的提出解决的方向和对策。
纵观本文的研究,主要的贡献有以下几点:
1.文章对农业现代化内涵梳理之后,提出了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即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粮食和农业高产为前提,以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为保障,以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和加快农村发展为目标;用现代物质条件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管理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用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竞争力,与工业化、城镇化相协调的农业发展过程。
2.构建了评价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在构建指标体系方面,对已有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的研究进行了指标体系的改进,使得评价体系更加全面并具有可操作性。根据对农业现代化内涵和基础理论的理解,在已有研究和山东省实际的基础上,确立了包括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农业支持保障水平、农业经济结构水平、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七个大类,共25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
3.测算了山东省1992-2012年间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明确了所处的阶段。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在分析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优劣势的基础上,采用了综合的赋权方法。通过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2012年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为0.8292,根据杨万江(2001)农业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及宋文理、宜广(2000)对山东省农业发展进程的研究,山东省处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而1992年的发展水平指数为0.1867,21年间的增长幅度为344.13%,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稳步上升趋势,2003年以后增长速度稍快于2002年以前,主要是从2004年开始,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给予了各方面的支持。整体上表明,山东省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方面一直有稳定的支持力度,发展的效果明显。
4.提出了山东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结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主要原因可能与山东省特殊的丘陵地貌有关,许多常规的农业机械与自动化设备在丘陵地貌上无法使用,大型收割机无法进入地形不平坦的土地,主要还是靠人力耕种和收割,耕地类型限制了农业机械化与农业自动化的发展。二是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低,农业实用人才流失。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体制问题不合理,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和人员单一,农业对人才的吸引力降低。三是规模化经营程度与土地生产率低。一方面由于丘陵地形的限制,农业机械无法大面积使用,另一方面,化肥的过度使用降低了土壤的质量,使得土地生产率难以提高。四是城镇化水平低。2012年山东省城镇人口比重仅有41.97%,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五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业抗风险能力降低。原因如下:首先,山东省人均资源拥有量较少,环境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其次,技术落后引起的大量废弃物的排放(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废弃物排放),影响了农业生产资源;此外,资源(如土地)产权的不明晰导致的外部性问题和政府政策的失误,比如对化肥农药的补贴政策。
5.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政策研究,指明山东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一是关于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机械化的对策。研发和推广适合地质地貌的农业机械;同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调动企业的对农业科技投资和创新的积极性;最后,合理建设标准化的农田,保证农业机械的普及率。二是关于农业技术人员缺乏,农村实用人才流失的对策。通过对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完善合理设置农业技术人员比例,以完善法律的手段保证政府财政投入到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经费达到农业总产值的0.5%(发达国家的比重),同时鼓励和扶持农业经济合作社的建设,间接解决农业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三是关于提高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对策。一方面政府通过政策倾斜促进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建立起实用的信息服务机制,保证产业链各个环节信息流的畅通;另一方面根据区域和要素禀赋条件,发展特色农业,利用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四是关于合理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城镇化与乡镇企业协调发展,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五是关于完善农业保险,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的对策。首先,加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提高农业生产积极性;其次,加大保险险种类别和保险责任范围,全方位保障农业生产;最后,合理确定政府保费补贴的比例和不同农业产品的保险费率,确保保险公司合理的收益,促进其对保险运转过程的完善。六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立起农业自然资源的管理体制,保证农业自然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的供应;同时严格控制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保证农业生产的安全性;此外,推动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等生态型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