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主流报刊对中日战争的认知演变 ——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hui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的远东政策几经调整,最终向抑日援华的方向转变,对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主要远东国家以及整个远东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远东政策的调整和变化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方因素影响,其中一个经常被忽视的因素是美国对中日战争的认知问题。以《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等为代表的美国主流报刊记录并报道了这期间的中日战争等一系列远东冲突,在观点上报刊大致分为孤立主义、和平主义、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四派。这四派观点数度交锋与博弈,体现了美国对中日战争的认知变化,塑造并反映美国公众舆论。本文将这一时期分为三个阶段来具体分析美国主流报刊对中日战争的认知变化。第一章侧重分析“满洲危机”期间美国主流报刊对中日战争的认识问题。九一八事变发生之时,美国正深陷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泥潭,涉及远东的国际事务显得十分边缘化。尽管日本入侵中国让美国主流报刊开始把目光投向远东,但这一时期孤立主义报刊坚决反对美国参与国际事务,现实主义报刊认为美国在远东的利益无足轻重,自由主义报刊则幻想借日本之力对抗苏联。这些报刊一方面同情中国,一方面却不愿意对其施以援手;一方面不满日本的扩张,另一方面又为其侵略行为辩护。只有和平主义报刊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现出强硬的态度,提议对日本实施武器禁运与经济制裁。总体而言,主流报刊对中国和日本认识上的微小量变还远远不足以引起质的变化,因而对中日战争的基本观点是:主张以和平手段促使日本改变侵华政策,反对美国直接卷入冲突或战争。塘沽协定的签署标志着“满洲危机”的结束,报刊对远东的纷争也逐渐失去了兴趣。第二章专注探讨战争间歇期美国主流报刊对中日战争的认识问题。随着满洲危机告一段落,远东进入了一个战争间歇期。此时的美国仍然没有走出经济危机的阴霾,外交上无暇东顾。在此背景下,美国报刊对中日冲突的认识处于不断地错位中,主要体现为盲目认为美日关系缓和,对天羽声明和华北事变反应消极软弱。这一时期孤立主义报刊依然坚持美国应该置身于远东事务之外,并且获得了大量公众支持。现实主义报刊遵循实用路线,反对美国采取行动遏制日本侵略,只好寄望于日本的所谓“温和派”能承认美国在远东的地位和利益,并希望中国能自己抵抗住日本的侵略。而在满洲危机期间曾经积极试图影响美国远东政策的和平主义报刊也逐渐向孤立主义和现实主义靠拢,以消极的中立态度来保证美国安全的最后防线。自由主义报刊偶尔对日本和整个远东局势有清醒的认识,但也经常受到对日本的二元认知和趋利避害思想的干扰,难以得出全面和客观的结论。总之这一时期主流报刊对中国和日本的认识都十分矛盾,对中国的正面和负面印象互相交织,对日本则陷入了“温和派”和“军事派”的二元认知误区。直到1936年日本与德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中国以西安事变为契机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美国各派报刊才开始重新审视对中日战争的认识。第三章深入研究中日全面战争时期美国主流报刊对中日战争的认识问题。中日全面战争的爆发让远东问题重新回到美国主流报刊的视野之中。1937-1941年间美国主流报刊对中日战争的态度经历了三个阶段。1937年,主流报刊同情中国,谴责日本的侵略。但孤立主义、和平主义与现实主义报刊都不愿采取实质性的行动帮助中国抗击日本,因为他们不愿意卷入中日冲突,并且想让美国尽可能远离亚洲的战争。这一时期美国主流报刊对中日战争的主流态度是严守中立。进入1938年,战争的持续让美国主流报刊对中日战争的关注持续上升,对中国和日本的看法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政策上主流报刊也不再坚持不介入,在避免战争的前提下,他们同意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牵制日本在远东的侵略,包括对日本实行“道义禁运”和向中国提供有限的物质援助。1939-1941年间,随着美日中三国互动关系的不断变化,美国主流报刊对日本的敌意和对中国的同情与日俱增。孤立主义、和平主义以及现实主义报刊终于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赞同自由主义报刊的观点,开始正视美国在捍卫世界和平与民主斗争中的责任与担当。各派报刊一致认为美国应该立即采取行动阻止日本进一步扩张,与此同时,他们也愿意给予中国更多的支持和援助去对抗日本。面对日益严峻的远东危机,美国报刊对中国和日本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传统印象中腐败无能的东亚病夫,到获得承认与赞许的自由斗士,中国在美国的国家形象到达了历史上最好的状态。对日本“温和派”和“军事派”的二元认知则全面崩溃,日本的形象也随之跌到了谷底,美国对一个好战的日本的认知最终形成。这种认知上的变化带来了美国政府对华和对日政策上的重大调整:对华援助和对日制裁都进入实质化阶段,且力度都不断加大。本文认为,美国主流报刊对中日战争的认识是一个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美国主流报刊最终确立了中国为盟友、日本为敌人的形象观,在远东政策上艰难地完成了从孤立主义到抑日援华的转变。美国主流报刊对中日战争以及中国和日本两国的认知变化受到国际局势和国际关系的变化、中国和日本的自身宣传、美国对中国和日本的刻板印象以及美国自身国家意识的觉醒等内外因素的影响,为美国远东政策的转变奠定了舆论基础。这一时期美国远东政策的转变与美国主流报刊对中日战争的认知变化基本保持一致,这是报刊舆论与政府互动和博弈的结果。
其他文献
连作障碍已逐渐成为制约我国设施园艺土壤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瓶颈,土壤蒸汽消毒是解决连作障碍的有效手段。现阶段土壤蒸汽消毒设备大都通过燃煤、燃油锅炉直燃加热方式提供蒸汽,存在入棚难、作业效率低,污染物排放高等问题,无法满足我国设施园艺土壤消毒的作业需求。为解决这一难题,本文研制了基于脉动燃烧技术的土壤蒸汽消毒机,重点研究了土壤蒸汽消毒装置,包括蒸汽发生装置、挂接机构以及蒸汽盘,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目前,非传染性疾病是造成全球大多数死亡的原因。癌症预计将会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的主要死亡原因和增加预期寿命的最重要的障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5年的估计,癌症是172个国家中91个国家70岁以前死亡的第一或第二大原因,在其他22个国家中排名第三或第四。其中,肺癌和肝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位居前列。尽管采用了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在内的多种治疗手段,远处转移仍是导致肿瘤治
母猪泌乳性能较低是影响生猪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泌乳期乳腺组织氧化应激增加,乳品质降低;母猪乳腺发育不良,泌乳量不足。利用营养手段降低乳腺组织氧化应激水平及促进乳腺发育对提高母猪泌乳性能具有重要生产意义。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饲粮添加大豆异黄酮和植物提取物等抗氧化剂可不同程度的提高母猪泌乳量及改善乳质量,进而有效提高母猪泌乳性能。牛磺酸作为一种良好的抗氧化剂,母猪饲粮中添加是
背景及目的:肝纤维化是指肝细胞发生坏死或炎症刺激时,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病理过程,是所有慢性肝病共同的病理基础。有大量证据表明:自噬对肝脏的抗纤维化过程具有保护作用。近年来,Micro RNAs和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都被证明高度参与了肝纤维化病理生理和自噬的调控过程。本研究拟阐明miR-125a/VDR轴在调控肝细胞自噬流,肝细胞损伤和肝纤维化中的作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分子水平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研究显示A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体现在:胆碱能神经的退化和记忆力逐渐丧失。AD的最突出的两种组织病理学生物标志物包括以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1-42,Aβ1-42)为主的聚合物形成的细胞外异常聚集的淀粉样斑块,以及由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质形成的细胞内的神经纤维缠结(
传统史学将英国宗教改革塑造成一场“进步运动”,不过随着20世纪80年代修正史学的兴起,修正史学家对英国宗教改革的“进步性”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修正。无论传统史学还是修正史学,当代的历史学家都提倡“来自下层的历史”,研究普通民众的宗教状态,关注点放在民间和基层的史料,如主教巡察记录和遗嘱等。在这些“来自下层的”史料中,很多学者在英国宗教改革中发现了青年的身影,开始探讨青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不过由于这
19世纪40年代,传统中国与早已走上成熟现代化道路的西方以鸦片战争的剧烈形式接触,先进的中国人初步意识到中国落后于世界的现实,此后中国人开始了探索现代化的步伐,现代化思想由洋务运动中的器物层次转到制度层次,并在新文化运动中转到文化层次,而现代化的手段也由改良转到革命,现代化的推动群体由自上而下的传统封建政府转变为自下而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政党组织,中国传统社会被一步步的破坏掉,统一有力的现代国家却迟迟
背景阿尔兹海默症(AD)是老年痴呆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记忆缺失和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表征。近10年间AD药物的研发,如小分子药物和免疫疗法等因疗效不佳或不可接受的毒性而仅0.4%临床试验药经过FDA批准上市[1-4]。目前市场上尚仍无治疗AD的特效药。药物研发如此高的失败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AD发病机制并不明确。所有针对现有发病机制的靶向药物均以失败告终,例如Aβ抗体。研究表明突触NMD
随着纳米科学、柔性电子学及微纳加工技术的发展,柔性可穿戴传感因具有高柔韧性、便携、能适应非平面特殊环境等特点,在人体健康、环境监测、能量储备及仿生传感等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随着用于检测人体生理活动产生的物理信号(如心率、体温、血压)的可穿戴物理传感设备大量涌现,柔性化学传感器也逐渐引起广泛关注,并在分子水平上实现了人体健康状况动态监测。其中,柔性电化学传感器在致力于检测特定的化学成分上卓有成效,
道家思想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其影响力早已辐射到中国以外的其他东亚各国,因此,以东亚思想文化史的广阔视角观照道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是有必要且有意义的。日本作为东亚汉字文化圈中的一个重要区域,自古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其中道家思想对其思想文化的形成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即使在近代,道家思想依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道家思想对日本近代思想文化影响的一个具体表现,本文围绕其对日本近代文学的影响,考察在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