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史是学术史的一种。近年来的文学史研究热潮,是学术界对近百年来学术研究的理性反思,以进一步指导今后的文学史研究路向。本文就是以复旦文学史为研究切入点,力图为文学史学的理论建设作一点应有的贡献。 本文所论述的是复旦大学教师所著的文学史。近百年来,复旦大学文学史名家辈出,他们的著作在全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复旦的文学史写作是与中国的文学史写作发展历程紧密相连的。早期的复旦文学史写作,带着新、旧文学史观混杂的痕迹,如顾实、刘大白、张世禄等的著作就是如此,这种新旧思想交汇的文学史著作,或体现在文学史观上,或体现在语言上。二十年代中期以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文学史家,如赵景深、陈子展、卢冀野、吴文祺、刘大杰等,在接受了西方的文艺思想后,以进化史观或初步的唯物史观思想指导文学史写作,为构建具有现代意义形态的文学史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探索,尤以刘大杰的文学史为杰出代表,它是文学史写作的一座高峰。解放后,社会制度的变更,人们生活发生了急遽的变化,欲迅速改变现状的急功近利的左倾思想弥漫一时,复旦诞生了以意识形态思想为指导的文学史,这是特定时代、特定思潮指导下的一种特殊写作。80年代以来,复旦的文学史家们发扬稳重扎实而又锐意创新的文学史写作传统,清除了庸俗文学社会学的观念,以辩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重新审视文学史,奉献出一批具有创造性意义的文学史著作。 文学史写作的首要问题是确立文学史观。文学史观是一部文学史著作的核心和灵魂。在文学史观方面,要处理好历史性与主体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把尊重历史的客观性和发挥撰史者的主观能动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本文不仅考察文学史写作及文学史的基本理论问题,还进一步考察文学史观的中外文化渊源,在传统与外来文化的格局中把握文学史理论的演变历程,这样更有利于把握文学史观的流变历程,具有宏观的理论自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