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译界80年代末的“文化转向”,“文化”在翻译研究中的作用越发受到重视,期中的主要体现之一在于对成语翻译的探索。成语中饱含了各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并在实际运用中形成最具民族特色的语言形式之一。目前中、德文化翻译研究的热点之一是动物成语的翻译。
除了动物,笔者认为植物在成语中的文化表现也不容忽视,因为每个民族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不同的植物,随着民族发展过程中不同的风俗、宗教、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会对个别植物赋予特殊的意义。就笔者目前所掌握的文献中,对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中德植物成语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对植物成语翻译的研究不但有助我们理解不同语言蕴含的文化背景,而且在翻译实践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
随着翻译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文化转向,以Reiβ和Vermeer的“翻译作为跨文化转换”为开端,翻译学吸收了行为主义、现代阐释学等学派的研究特点。其中Snell-Hornby的“scence-and-frames-concept”理论突出了翻译的目的在于透过文字形式(frames)使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脑海中都能产生等同的图像(scense)。在此基础上Floros的“(?)bersetzung von kulturellen Konstellationen inTexten”对翻译过程进行了具体化。
基于以上的理论框架,本文尝试从“翻译作为跨文化转换”的角度探索含有植物文化特征的德语成语的翻译。运用理论框架进行实例分析中并最终给出合理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