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Lenke5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是一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定义为胸腰椎/腰椎(TL/L)为结构曲线,上胸和主胸曲线为非结构曲线。根据Lenke分型,当患者有Lenke5曲线时,公认的Lenke5型AIS手术治疗标准是Cobb角大于45°,建议行脊柱侧弯经后路或者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固定融合范围应该仅仅包括胸腰段或者腰段。
Lenke5型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下端固定椎(LIV)一直存在着争议。主要存在两种争议点:一种是融合至L3椎体或者L4椎体,一种是融合至下端椎(LEV)或者相对于下端椎更远的椎体,比如最下端触及椎(LSTV)。LIV的选择与患者术后腰椎活动度、矫正效果、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不恰当的LIV选择会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如腰痛、aiding-on现象和椎间盘退变等现象。事实上,不同的脊柱外科医生基本上都是依靠脊柱全长正侧位及左右bending位,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LIV。
目的:
对比选择不同的远端融合水平对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idiopathic scoliosis, AIS)患者的放射学和临床结果的影响,分析冠状面失平衡的因素,并探讨如何选择融合水平。
方法:
收集2009年9月至2017年4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后路脊柱侧凸矫形术治疗的47例Lenke5型AIS患者资料,包括影像学资料(术前、术后2周和最后一次随访的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以及术前左右Bending像)以及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手术信息),测量其影像学指标,包括主腰弯(main lumbar curve, L-Cobb)及次胸弯(thoracic curve, T-Cobb)Cobb角,脊柱的柔韧指数,最下端固定椎倾斜度(LIV-tilt)、最下端固定椎间盘角(LIV-disc angle)、最下端固定椎偏移(LIV-translation)、顶椎偏移(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 AVT),矢状面指标,包括: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 , 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 TLK)、腰椎前凸角((lumbarlordosis,LL)、矢状位平衡(sagittalverticalaxis,SVA)。所有患者都至少随访两年,并将纳入的47例Lenke5型AIS患者根据最下端固定椎的位置选择分为下端椎(lower end vertebra, LEV)组,下端椎+1(lowerendvertebra+1,LEV+1)组,采用独立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放射学参数及临床结果,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与末次随访冠状面平衡相关的因素。
结果:
LEV组有21例患者,男性6例,女性15例,平均手术年龄为14.3±2.2岁平均主腰弯Cobb角为52.1±8.4°;LEV+1有26例患者,男性8例,女性18例,平均手术年龄15.8±3.1岁主腰弯Cobb角为54.8±11.0°,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手术信息)、冠状面指标(L-Cobb角、T-Cobb角、AVT、CB)以及矢状面指标(TK、TLK、LL、SVA)等无明显差异(P>0.05),LEV组的术前LIV偏移明显大于LEV+1组(P<0.05),最下端固定椎下方椎间盘角、最下端固定椎倾斜度无明显差异(P>0.05)。
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的主腰弯的Cobb角明显改善,且矫正率无明显差异。同样的关于两者之间T-Cobb角、AVT、TK、LL、TLK、SVA也无明显差异。但关于冠状面平衡两者差异较大,术后2周,LEV组的冠状面失衡明显多于LEV+1组,但在末次随访是两者并无明显差异。同样的,LEV组观察到术后LIV椎间盘的角更大,但在末次随访时也无明显差异。两组之间的最下端固定椎间盘角、倾斜度术后及末次随访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的SRS-22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冠状面平衡有关的因素为术前LIV下方椎间盘角,呈低度相关(r=0.377,P=0.009),与术前LIV倾斜度、术前LIV偏移、术前冠状面平衡、顶椎偏移无相关性.
结论:
在采用后路脊柱侧凸矫形术治疗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中,选择LEV+1和LEV作为最下端固定椎均可达到相同的术后矫正效果。选择LEV作为最下端固定椎易产生术后即刻冠状面失平衡。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冠状面平衡与术前LIV下方椎间角角度低度相关,与术前LIV倾斜度、术前LIV偏移、术前冠状面平衡、顶椎偏移无明显关系。对于Lenke5型AIS,融合至LEV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融合策略。
Lenke5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是一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定义为胸腰椎/腰椎(TL/L)为结构曲线,上胸和主胸曲线为非结构曲线。根据Lenke分型,当患者有Lenke5曲线时,公认的Lenke5型AIS手术治疗标准是Cobb角大于45°,建议行脊柱侧弯经后路或者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固定融合范围应该仅仅包括胸腰段或者腰段。
Lenke5型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下端固定椎(LIV)一直存在着争议。主要存在两种争议点:一种是融合至L3椎体或者L4椎体,一种是融合至下端椎(LEV)或者相对于下端椎更远的椎体,比如最下端触及椎(LSTV)。LIV的选择与患者术后腰椎活动度、矫正效果、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不恰当的LIV选择会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如腰痛、aiding-on现象和椎间盘退变等现象。事实上,不同的脊柱外科医生基本上都是依靠脊柱全长正侧位及左右bending位,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LIV。
目的:
对比选择不同的远端融合水平对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idiopathic scoliosis, AIS)患者的放射学和临床结果的影响,分析冠状面失平衡的因素,并探讨如何选择融合水平。
方法:
收集2009年9月至2017年4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后路脊柱侧凸矫形术治疗的47例Lenke5型AIS患者资料,包括影像学资料(术前、术后2周和最后一次随访的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以及术前左右Bending像)以及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手术信息),测量其影像学指标,包括主腰弯(main lumbar curve, L-Cobb)及次胸弯(thoracic curve, T-Cobb)Cobb角,脊柱的柔韧指数,最下端固定椎倾斜度(LIV-tilt)、最下端固定椎间盘角(LIV-disc angle)、最下端固定椎偏移(LIV-translation)、顶椎偏移(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 AVT),矢状面指标,包括: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 , 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 TLK)、腰椎前凸角((lumbarlordosis,LL)、矢状位平衡(sagittalverticalaxis,SVA)。所有患者都至少随访两年,并将纳入的47例Lenke5型AIS患者根据最下端固定椎的位置选择分为下端椎(lower end vertebra, LEV)组,下端椎+1(lowerendvertebra+1,LEV+1)组,采用独立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放射学参数及临床结果,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与末次随访冠状面平衡相关的因素。
结果:
LEV组有21例患者,男性6例,女性15例,平均手术年龄为14.3±2.2岁平均主腰弯Cobb角为52.1±8.4°;LEV+1有26例患者,男性8例,女性18例,平均手术年龄15.8±3.1岁主腰弯Cobb角为54.8±11.0°,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手术信息)、冠状面指标(L-Cobb角、T-Cobb角、AVT、CB)以及矢状面指标(TK、TLK、LL、SVA)等无明显差异(P>0.05),LEV组的术前LIV偏移明显大于LEV+1组(P<0.05),最下端固定椎下方椎间盘角、最下端固定椎倾斜度无明显差异(P>0.05)。
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的主腰弯的Cobb角明显改善,且矫正率无明显差异。同样的关于两者之间T-Cobb角、AVT、TK、LL、TLK、SVA也无明显差异。但关于冠状面平衡两者差异较大,术后2周,LEV组的冠状面失衡明显多于LEV+1组,但在末次随访是两者并无明显差异。同样的,LEV组观察到术后LIV椎间盘的角更大,但在末次随访时也无明显差异。两组之间的最下端固定椎间盘角、倾斜度术后及末次随访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的SRS-22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冠状面平衡有关的因素为术前LIV下方椎间盘角,呈低度相关(r=0.377,P=0.009),与术前LIV倾斜度、术前LIV偏移、术前冠状面平衡、顶椎偏移无相关性.
结论:
在采用后路脊柱侧凸矫形术治疗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中,选择LEV+1和LEV作为最下端固定椎均可达到相同的术后矫正效果。选择LEV作为最下端固定椎易产生术后即刻冠状面失平衡。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冠状面平衡与术前LIV下方椎间角角度低度相关,与术前LIV倾斜度、术前LIV偏移、术前冠状面平衡、顶椎偏移无明显关系。对于Lenke5型AIS,融合至LEV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融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