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小儿烧伤后较成人更易发生休克,加强对烧伤患儿休克的救治,伤后进行积极有效的液体复苏和良好的液体管理,是液体复苏成功的关键。精确地进行液体复苏和管理可以减少因液体复苏不当导致休克期度过的不平稳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而目前国内外对烧伤患儿休克期液体管理还没有统一形成详细规范的液体管理方案。护士是烧伤患者休克期液体管理的重要执行者和管理者,本研究拟通过对烧伤患儿休克期液体管理进行临床护理研究,通过分析烧伤患儿液体复苏的情况,探讨细化液体管理方案、优化护士工作流程,预期达到规范及优化烧伤患儿休克期的液体管理,提高液体复苏质量和水平。【病例与方法】从2007年1月至2012年10月入选113名烧伤住院患儿,根据晶胶体交替频率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A、B),其中A组为晶胶体2小时内只交替1次的液体管理模式,B组为晶胶体2小时内每小时均交替1次的液体管理模式(见附录1)。分析患儿休克期第一个24小时每小时、每8小时及24小时补液量、补液种类、尿量、心率、呼吸、指尖血氧饱和度、体温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患儿的神志意识、末端循环、尿量及实验室检验结果等评价烧伤后第一个24小时复苏效果。【结果】从2007年1月到2012年10月共筛选出符合检索条件的病例612例,最终入组113例。烧伤后第一个8小时A组患儿平均每小时每公斤体重尿量大于B组患儿,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4)。烧伤后第一个24小时A组患儿输入的水分总量及总摄入量均高于B组(P=0.024和P=0.035)。两组患儿实际晶体输入量均超过公式计算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和P=0.000),实际水分量均少于公式计算量(P=0.001和P=0.000),而水分加口服量均大于公式计算量,实际胶体输入量与公式计算量无统计学差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小儿实际静脉总补液量与体重、烧伤总面积、入院碱剩余及是否合并吸入性损伤呈正相关,与烧伤后入院时间呈负相关。两组患儿均平稳度过休克期第一个24小时,补液后乳酸、碱剩余均较入院时明显改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烧伤患儿中运用晶胶体2小时内只交替1次的液体管理模式(A方案)与晶胶体2小时内每小时均交替1次的液体管理模式(B方案)均顺利度过烧伤后第一个24小时;烧伤后第一个8小时A方案组患儿平均每小时每公斤体重尿量大于B方案组患儿,更高百分比达到尿量目标值;烧伤后第一个24小时B方案组患儿总水分量和总摄入量比A方案组患儿少,可有利于降低因补液过多而导致相关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影响烧伤患儿实际静脉补液量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体重、烧伤总面积、烧伤后入院时间、碱剩余、吸入性损伤,其中与烧伤后入院时间呈负相关,其余呈正相关;烧伤患儿于伤后10小时体温达最高,继而趋于平稳,护士应密切观察患儿此时期的体温变化情况,及时采取降温措施,以防发生惊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