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速城市化必然带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剧烈演变,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已经出现了冒进态势和城市空间失控蔓延式发展的情况,城市发展的有效性遭到质疑,迫切需要科学的检验来引导城市的健康发展。目前,有关城市空间变化的绩效研究十分缺乏,绩效评价体系则更为少见。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从城市空间的角度进行城市发展绩效的研究既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城市的空间扩展是以发展为目的的变化运动,而“变化”并不等同于“发展”,城市发展有效性的检验标准应植根于对城市发展内涵的理解,因此,以追本溯源的思想从城市发展的本质出发寻求衡量城市发展的理论依据,是符合现阶段研究现状和研究需求的。同时,快速发展的空间技术手段实现了更为深入和精确的空间量化与动态分析,也使得基于空间动态变化的量化评价成为可能。本文以城市空间扩展绩效评价研究为论文主题,通过解析城市空间扩展绩效的内涵与理论依据,基于城市主体价值构建具有绩效评价与预警功能的综合评价体系,并以快速扩展中的西北地区榆林市为例进行实例评价与理论验证。首先,对城市空间扩展与绩效的哲学内涵进行深入解读,构建城市空间扩展绩效研究的理论框架。根据哲学的价值论,价值的本质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价值的实现必须通过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潜在价值”转化为“价值”;价值主体的多元化也决定了价值的多元化。因此,文章认为“发展”、“发展价值”与“价值效用”是城市空间扩展绩效中内涵的本质内容,主体价值是评价城市发展的核心与根本,层级方法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因此,价值特性与主体价值内涵宜作为判定评价内容与制定评价标准的内在理论依据,人文生态主义发展价值观宜作为指导多主体评价体系内价值排序的准则依据,依据主体价值的多层级评价体系可构成绩效评价的主体框架。其次,以城市主体价值内涵为核心基础与内在线索,充实城市空间扩展绩效评价的主体内容部分。文章在城市多主体价值体系内选择城市生态、社会、经济为本文的评价主体,通过分析主体系统的价值构成、形成机制、空间表现等得到对应主体绩效内涵与层级结构,并依照生态组织层次、社会需求等级与经济价值实现机理确定各主体绩效评价的具体内容及评价尺度;进而,通过分析主体间特征差异以及相互作用的效应机制得到城市内部协调与发展绩效的内部关系。在此基础上,论文利用空间分析技术构建了包括主体绩效评价多指标体系、主体间协调发展评价模型与整体发展空间预警系统三部分的多主体、多层次的城市空间扩展绩效评价综合系统。最后,论文选取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的西北地区中等城市——陕西省榆林市为例进行实证检验。依照上述评价系统,以多时段的高分辨率影像为主,通过属性信息叠加与基本评价因子信息提取,构建2004、2008、2012年的榆林市空间信息数据库,进行榆林市2004-2012年间城市空间扩展绩效综合评价。通过评价分析指出研究时段内榆林市空间扩展绩效及协调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划分预警等级区域及确定预警成因,并依据评价结果提出增强发展绩效水平的合理建议。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榆林市城市空间扩展绩效具有以下时空特征:首先,从绩效整体发展水平的变化来看,城市绩效水平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经济、生态、社会系统三者的绩效上升幅度依次降低。绩效水平变化与空间扩展强度呈负相关,表明城市扩展强度过大导致绩效水平的下降;各系统的绩效变化对空间扩展的敏感度不同,经济绩效的变化灵敏且起伏较大,生态系统一旦下降很难恢复到最高水平,社会系统较为稳定、反应较迟缓。其次,从城市空间扩展绩效的空间特征上来看,榆林市表现为“北高南低、内部高边缘低”的基本特征,其中生态系统高效空间囿于生态基质的分布,社会系统的等级圈层结构明显且高效圈层中心位于城区东北部老城区,经济高效空间结构出现从“两片两带”发展到“三片两带”的变化。通过进一步评价发现,虽然8年间城市发展绩效有所上升,但协调度却出现下降,城市各系统发展的不同步矛盾制约了城市发展绩效的提升;城市发展对生态的破坏相对其他系统更为严重。最后通过分析得出完善“阝”字形生态格局,围绕榆林老城继续延伸与生长社会多中心圈层结构,继续培育以形成“三带四中心”的经济结构的城市发展措施与对策。本文的创新点表现在对空间扩展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的发展。首先,本文从价值哲学内涵的角度发展了城市空间扩展绩效评价体系。该体系以科学的发展观与发展价值观为建立评价标准与准则的指导理论依据,从主体价值的视角确定了绩效衡量体系的具体内容构成与衡量方式,综合了生态、社会以及经济学科的相关理论及核心内容,也为不同学科展开城市空间扩展绩效研究提供了契入点。其次,本文从主体的价值内涵出发,发展了城市空间扩展绩效的多主体空间评价方法。通过挖掘各主体的价值内涵以及价值内容的空间属性,在空间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建立了一套具有定量评价与空间表现力的城市空间扩展绩效主体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实现城市空间扩展的主体视角评价、主体间发展协调度的评价以及对城市空间发展的预警功能。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城市空间信息储备的完善,该体系可以实现对城市空间发展的有效实时监测与问题定位,突破了传统社会经济数据的内容缺失、对应空间边界模糊、统计口径繁多、更新缓慢等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