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影响最大的两大政党,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以及斗争问题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大问题。两党在相同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任务下,在差不多的时间内分别“以俄为师”进行了改组和建党。在国民党改组之后,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并投入到大革命运动的浪潮中领导广大群众开展革命运动,也随之展开了党的自身制度建设。尽管两党均是以俄为师,但是由于两党的指导思想、阶级立场、政治地位以及党的制度建设方面的规定与落实的不同,国共两党制度建设的实践出现了巨大的差别,导致两党的“党力”不同,以致两党最终的结局更是不同。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及军阀割据的政治危局,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党来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虽然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经济也得到了发展,但是在全国范围内还是封建经济占主体,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以致生长于其中的阶级分化不足,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数量极少。农民仍然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却没有先进的理论,无法承担起领导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重担。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具备领导才能,然而人数有限,无法独自承担起反帝反封建的重任,因此必须要联合农民阶级。辛亥革命之后,民主观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却也受到忠孝、等级等观念的影响。另外,早前革命实践活动的斗争经验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那就是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党领导核心来领导中国革命。1927年国民党实行“清党”运动以及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之后,国共两党的性质和政治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差别,也导致两党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目的出现了不同。两党进行改组和建设的理论渊源有着相同的一面,即都是以俄为师,学习俄共的建党模式。但是也有不同的方面,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主要是学习俄共的组织技术层面,几乎照搬了俄共的党章,但是对于俄共先进的建党思想以及相应的意识形态则是唯恐避之不急,完全是“三民主义为体,俄共组织为用”;共产党则是从创建开始就坚定地坚持马克思列宁的建党思想,并将中共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接受其领导。尤其是在1935年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制度建设之路,逐步形成了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集体领导、党代会制度、党员吸收制度、干部制度、监督制度等重要制度。这些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为提高党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提供了坚强的制度基础,保证了民主革命战争的胜利。国共两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历史任务均对党的自身制度进行了的系统建设。对两党的领导制度如集体领导制度和党代会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两党虽然均在一定程度上规定实行委员制的集体领导制,但是国民党最终朝着总裁独裁制发展,而共产党则形成了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领导制度。通过对两党的组织制度的比较研究,认为两党虽然都以俄为师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套组织系统,但是两党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共产党基层组织建设更为完善也拥有更广泛的覆盖能力、凝聚力。对两党的党员吸收制度进行比较,认为共产党严格的吸收党员标准以及预备党员制的贯彻,保障了党员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革命热情,保证了党的凝聚力与战斗力,而国民党宣称自己是全民利益的代表,没有坚持预备党员制,党员吸收方式五花八门,大量的腐化分子加入国民党,导致国民党党员队伍的退化。通过对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制度建设的条文规定与实际落实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政党制度建设必须要顺应时代进步发展的理念,坚持扩大党内民主;要适应中国特定的国情,充分考虑到中国发展的现状以及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现实;要基于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建设,切实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要严肃党纪,提高党的制度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