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夏回族“宴席曲”是回族群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用自身的艺术经验所浇灌、培育出的一朵灿然夺目的艺术之花。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以及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回族宴席曲的表演活动变得日趋衰微,使得宴席曲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其作为一种仪式音乐的社会功能。因此,宴席曲亟待得到音乐学界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研究,以便重新返回当代回族公众的文化生活视野当中。有鉴于此,本课题拟着眼于对宴席曲的艺术本体分析,一方面展示宴席曲在音乐写作技法方面所具备的独特科研价值、审美价值及教学价值;另一方面则揭示宴席曲与我国东西部各地区民歌及戏曲之间深入而广泛的传承与流变关系联系,以此来展现回族宴席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价值。以此为基础,方能有的放矢地就宴席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等工作,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本课题研究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本课题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学界既有研究文献状况、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创新之处等各项要点;第二部分,将回顾、阐述回族宴席曲起源于发展的历程,借以还原宴席曲表演的文化生活场景;第三部分,将援引具体谱例,从调式调性、旋律发展手法等角度入手,对回族宴席曲展开音乐艺术分析,以期明确其科研价值、审美价值及教学价值。同时,将以宴席曲《蓝桥担水》为例,通过梳理《蓝桥担水》作为东部地区戏曲唱段逐渐演化为西北地区民歌的历程与轨迹,进而指出相当多数的西北回族宴席曲属于东西部地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交流在宁夏地区所结出的丰硕艺术果实,以此来明确宴席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价值;第四部分,则以前几部分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保护、传承、发展回族宴席曲的措施和建议。即:1、宁夏高等院校应以引入宴席曲作为教学资源,借助开发校本课程、开设第二课堂、创建回族音乐文化沙龙、对宴席曲定期开展采风、摄录等多种方式,将回族宴席曲引入到校园中来拓展、丰富民间音乐的教学内容,从而担负起“传习”回族宴席曲的重任;2、应以“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为契机,将对宴席曲的科研工作与河湟花儿、陕甘民歌等西北民间音乐的科研考察工作结合起来,以成立“陕甘宁民歌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方式向国家申请确立重大的音乐及文化人类学科考项目。这样,就有望为包括回族宴席曲在内的陕甘宁民间音乐争取到宝贵的科研及传承、保护资金,从而有力地推动回族宴席曲传承与保护事业的深入发展;3、应将回族宴席曲视为文化旅游资源,纳入宁夏自治区文化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以期实现回族宴席曲的产业化经营发展与“自主造血”,从根本上保障回族宴席曲在当前文化生态环境中长久地传承、发展下去;第五部分为结论,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并提出核心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