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地》(The Good Earth)出版于1931年,是赛珍珠(Pearl S. Buck或Pearl Buck)的第二部小说,在美国乃至西方影响都非常大。该书是1931年和1932年的最佳畅销书,1932年获得普利策奖,1937年被改编成好莱坞电影引起轰动,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大地》被译成一百多种文字在世界广为流传,成为跨文化交流的纽带,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桥梁。《大地》原著在美国出版后不久,中国多地书局出版了八种不同的中译本。20世纪末,随着中西方交流的加强,《大地》和赛珍珠的价值被中国学者重新认识,《大地》也被重新翻译。1988年后出版的9个译本中,6个译本是王逢振翻译的。他是新中国成立后《大地》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翻译者。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王逢振重译本是最新译本,受众最多。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大地》从女权主义、生态主义、后殖民主义等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但对《大地》译本进行分析研究的少之又少。本文对王逢振重译的《大地》从顺应论角度分析,是新的尝试,试图进一步证实顺应论对翻译过程的解释力和指导意义。本文以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顺应论为理论框架,以王逢振中译本《大地》为蓝本,分析《大地》中英两文本中具体实例,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做出恰当的语言选择实现翻译的交际目的。维索尔伦的顺应论,整合了认知、社会、文化等诸因素来解释语言的使用,指出语言使用即是在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的驱动下,为实现交际目的有意或无意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翻译被认为是译者将源语文本转换成目标语文本的语言选择过程,是特殊的双向语言交流和顺应过程。在顺应论视角下,翻译过程既包括译者对源文作者和源语言文化的理解过程,又包含译者对目标语语言文化的顺应生产过程。本文在顺应论关照下,从语言语境顺应(篇章衔接和线性序列)、交际语境顺应(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和语言结构顺应(话语构成成分、语码)对王逢振中译本《大地》进行分析。以零回指、指示词和连词的翻译例子研究上下文衔接;用句子语序差异的例子来研究线性序列;用空间指示的例子研究译文对物理世界的顺应;用称谓语的翻译实例研究译文对社交世界的动态顺应;用文化意象翻译实例研究译文对心理世界的顺应;以四字格、把字句、包孕句的翻译例子研究话语构成的顺应;用皖北方言口语、粗话及雅言研究翻译中语码文体的顺应。通过详细的评析,本文指出翻译活动中译者可以在顺应论的宏观框架下,对语境关系及语言结构等层面做出顺应选择,实现语言转换和文化传递目的。另外,本文对王逢振中译本《大地》的译文分析为研究《大地》及赛珍珠提供了新的思路。全文共五章,第一章是整篇论文的概括介绍: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对赛珍珠《大地》中译本和顺应论的历史研究文献进行了整理分析;第三章是理论基础,详细阐释顺应理论的内容和理论分析框架;第四章是核心章节,是在顺应论理论框架下的《大地》中英两文本的对照分析;第五章是论文的总结,指出本研究的结果和局限性,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