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近年来国内语法学界对国际语言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引进和吸收,现代汉语语法界对动词的研究较以前有所深入,学者们越来越注意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相结合的角度对动词进行研究,但这种研究大都还笼统和概括,鲜有对某类或某个具体动词作专门的多角度的分析和描写。本论文本着对纷纭复杂的现代汉语位移动词进行研究分析的目的,以动词“过”为例,分别从语义、语义演变、语义网络、语义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动宾的语义搭配、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和配价分析,“过”的跨方言对比研究、动词“过”与英语的对应词“pass”的对比研究等方面对动词“过”作一个尽可能详尽的多角度研究和分析。 对单个动词的研究是很必要和有价值的,这种对单个动词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例如:Fillmore(1992)研究了risk一词的用法。本文对“过”的研究分为六个章节进行论述和分析。 第一章对汉语“过+宾”结构的语义搭配形式进行分类比较。我们发现,以动词“过”为例,动词与其后面的名词(主要是宾语)的搭配不是一成不变的。首先,动宾结构里动词与宾语之间的关系蕴含了多种多样的语义关系。第二,我们认为动词与名词之间是相互选择的,即动词可以选择它后面的名词,而不同的名词也可以选择不同的动词,采取这种动态的观点有利于真正揭示汉语动词“过”的语义特征。第三,动词“过”的意义的抽象化或虚化,与其宾语的抽象化是分不开的,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另外,“过”的宾语大部分是体词,有少量是体词性语素,如“过目”。 本文第二章,描绘普通话中动词“过”的语义网络。我们认为,多义词的分析,既要精细,尽可能把不同的意义和用法罗列出来,同时也要把义项与义项之间的关系整理及显示出来。通过我们的考察,“过”不仅从其基本义横向抽象化引申出“时间义’,、“通过义”和“超过义”,而且每一类义又分别垂直抽象化出新的意义。这样的语义网络清晰可辩。从纵向的角度来看,这种抽象化的过程,也是意义专门化的过程。还有一点需要提出的是:“过”的意义产生了某些变化,它由原来的自动动词变成了他动动词了。 本文第三章,对现代汉语动词“过”进行了认知语义分析。我们首先对相关的认知理论和概念作了介绍,然后利用形象图式挖掘汉语中动词“过”的认知根源,及其意义延伸的隐喻和映射、转换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普通话动词“过”的认知语义网络,与第一章的结论相互印证。 我们在本论文的第四章,以配价的方法为位移动词“过”的语法语义属性做个比较详尽的分析。义项不同的动词或者说动词的不同义项往往影响动词对必有语义成分支配的能力,所以在研究动词的配价时应区别动词的义项,按照义项来具体考察其配价能力,即“义项”是动词配价研究的最小对象。在这样一个理论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将现代汉语的动词“过”按义项分为十二条,并分别对它们进行配价分析。在本章结尾,我们又以词汇语法理论为依据,对动词“过”进行了立项分析,以此作为配价分析的补充。 本文的第五章,我们对多义动词“过”进行了跨方言的对比研究。本文的对比不仅着眼于普通话(及基础方言)与非基础方言的比较,还注意到非北京方言与非北京方言相关对应词的异同的比较,特别是对应词里语义引申关系和对应语义范畴的扩展途径的共性。在不同方言对应词的差异方面,很重要的一点是它们各自包含的意义数量并不完全相等。我们尽可能全地收集了现有方言研究成果中有关动词“过”的材料,列表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几个操不同方言的人进行了面对面的印证考察。方言与方言及标准语在词汇上既有相同,也有差异。 本文第六章,现代汉语动词“过”与现代英语动词“Pass”的比较。出于挖掘语言内部更深刻的哲学问题的目的,我们在本章除了将汉英这两个动词在语义及用法、配价上作个比较,还试着从语言世界图景的角度来解释这两种语言异同的原因:(l)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所上是有差异的。(2)英汉在方所概念表达上的差异不一定都体现认识上的差别。语言的这种认识上的差别,我们通过比较“过”与“pass”就可见一斑。 本文对“过”的研究还有一些很不完善的地方。主要在古代汉语和方言中的研究无法面面俱到,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