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通过地层学、类型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对淅川沟湾遗址出土的石家河文化进行分期排队,在这基础上,再结合汉水中游地区其他典型遗存的分组分期,对整个汉水中游地区的石家河文化遗存进行分组、段、期。现有的考古发掘材料表明,汉水中游地区的石家河文化可分为早晚两期三段。依据碳十四测年数据,并结合“交叉断代”的方法,我们推断本地区石家河文化的绝对年代在BC2500-BC2150年之间或略有偏差,前后持续了350年左右。我们以分期为基础,对不同时期的各类文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确定汉水中游地区的石家河文化主要是继承了本地区屈家岭文化因素,并吸收融合了部分江汉地区石家河文化因素,同时又受了来自于豫西晋南地区的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影响。而到了石家河文化晚期,来自于关中地区客省庄二期文化以及中原地区王湾三期文化的向南同时扩张,汉水中游地区的石家河文化逐渐向西、向南部地区退守,丢失了对于丹江上游等地区的控制。最终随着王湾三期文化进一步的南扩,在吸收融合客省庄二期文化因素后,取代了本区域内的石家河文化。通过对聚落内部各个遗存的分析,石家河文化时期,汉水中游地区的聚落布局以及各类遗存的面貌大多是继承了屈家岭文化因素。通过GIS分析并结合现有的考古材料,表明在石家河文化时期,汉水中游地区的聚落基本可以分为两组,聚落间处于一种相对平等的地位关系,并不存在聚落分化。此外,通过对遗址周围环境的考察,并结合区域内部气候变化情况,石家河文化时期,本地区人类活动遗存开始减少,活动范围逐渐缩小。汉水中游地区作为连接长江中游和黄河中游的枢纽,对于区域内部石家河文化的研究,对于两地区的文化交流状况以及该区域在古代文明起源中的地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