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具有发病率高、预后不佳的特点。室性心律失常作为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与预后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随着中医相关研究的展开,以证候为基础的关于慢性心衰预后价值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由于疾病的复杂性、临床特征的繁多、中医辨证方法和证型的不统一等,从中医证候角度探讨慢性心衰室性心律失常预后价值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我们探索具有预后价值的慢性心衰室性早搏分级标准及其与证候要素和各种临床特征相关性,期望对慢性心衰室性早搏的预后价值做初步探讨。目的探讨室性心律失常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特征及其预后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3年8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80例次。建立回顾性病历资料收集表,内容包括基本资料、发病情况、相关病史、辅助检查、临床诊断,对所有患者进行长期门诊或电话随访,获取终点事件。用ROC曲线探索具有预后价值的关于慢性心衰患者室性早搏数的分组标准,并对各组进行生存分析;探索室性早搏分组级别与慢性心衰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探索室性早搏分组级别与慢性心衰患者各种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1.180例次慢性心衰患者生存率为60.9%,全因死亡率为39.1%;单一证候要素分布从多到少依次为气虚(75.6%)、血瘀(66.7%)、痰浊(53.9%)、阴虚(37.8%)、阳虚(16.7%)。2.采用ROC曲线计算出慢性心衰患者24小时室性早搏数的切点值为2030次,P小于0.05;根据切点值依次分组并进行生存分析得出,慢性心衰24小时室早大于2030次比室早小于2030次患者远期预后明显不佳,P小于0.05。3.具有预后价值的室性早搏分组级别与慢性心衰单一证候要素相关性无统计学差异,与两种证候要素组合中阳虚伴痰浊型呈负相关,P值为0.026,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其余两种证候要素组合相关性无统计学差异。4.相关分析显示,左室舒末内径、右室舒末内径、右房舒末内径、主动脉瓣反流程度、血红蛋白、血清肌酐、NT-proBNP、性别与慢性心衰室性早搏分组级别呈负相关;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高脂血症与慢性心衰室性早搏分组级别呈正相关,P值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室性早搏数可作为独立因素影响慢性心衰患者远期预后,以24小时室性早搏数约2000次为分组标准,慢性心衰室性早搏高危组患者比低危组患者远期预后明显不佳。2.气虚、血瘀、痰浊、阴虚、阳虚为慢性心衰临床最为常见的中医基本证候要素;具有预后价值的慢性心衰室性早搏分组与证候要素有一定相关性,但其具体联系有待进一步研究。3.随着左室舒末内径、右室舒末内径、右房舒末内径、主动脉瓣反流程度、血红蛋白、血清肌酐、血浆NT-proBNP水平的增加,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的降低,慢性心衰室性早搏患者趋于高危组,预后较差;女性较男性、不伴高脂血症较伴高脂血症的慢性心衰室性早搏患者更趋于高危组,预后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