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行语“萌”源自日本,约2009年时开始累积人气,2010年成为热词,直到现在,“萌”依然广受欢迎。“萌”不仅是线上流行语,这个概念也被各商家广泛应用以吸引顾客眼球。“萌”是如何盛行的?这背后是否与认知转喻有联系?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本研究以逾两万条新浪微博作为语料,根据用法搭配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七组,分析各组的意义内涵,以及各组间的区别联系。通过对语料的整理和分析,本研究发现,“萌”得以盛行主要因为一下三大原因:第一,从“萌”这个词本身出发,其词义并不局限于其原义“喜欢”,通过转喻,它可以转为其他词性以表达不同的含义。例如,通过“结果代原因”,“萌”可以获取其表示“可爱”的含义,这是“萌”最受广泛应用的词义。另外,通过转喻以及构式压制的共同作用,“萌”可以作为动词,表示“受到很萌的事物的冲击”。“萌”这个词的各种词性变化使网友不必局限于某一用法,从而表达出丰富的含义。第二,从语用上来讲,经过一定的发展,“萌”的概念不再简单等同于“可爱”,它有了更为复杂丰富的内涵。由于“蠢萌”、“暖萌”、“傻萌”等用法颇受欢迎,“萌”这个概念自然而然与“蠢”、“暖”、“傻”等概念有了临近联系。因此根据“图像/背景”理论,在一定语用条件下,当说话人说某人很“蠢”或“傻”时,他实际意指这人很“萌”。此外,第一点所述动词“萌”的产生为说话人提供了一个“活动框架”(action schema),说话人可以在框架中自然转移关注点,生产大量的表达方式,表达更丰富的语用含义。第三,从社会文化角度出发,“萌”能够如此受到普遍欢迎且热度不减,这与我们认知系统中“以脸代人”(THE FACE FOR THE PERSON)或“以貌取人”(THE APPEARANCE FOR THE PERSON)的转喻是相一致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本来就高度关注可爱、美丽的事物。简言之,小小的流行语要掀起一股热潮,其词汇就不能拘泥于某一个用法,其概念也应拓展、复杂化。通过转喻的作用,“萌”符合以上两个条件,给予网友充分施展才能,表达所见的空间。并且,对”萌”的喜好是符合人”以貌取人”的认知特点,因此“萌”之盛行也是有理可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