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研究β-AR基因C491T多态性与新疆哈萨克族人群血压、血脂、BMI的关系,旨在从分子水平探讨该人群高血压病、血脂异常、肥胖的易感机制。方法:采用以流行病学调查为基础的病例一对照研究方法,以30-60岁哈萨克族人为研究对象,根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一(507例)分为高血压组(289例)、正常血压组(218例),并根据WHO1997年血脂防治建议的血脂异常诊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β<,2>-AR基因C491T多态性与新疆哈萨克族人群血压、血脂、BMI的关系,旨在从分子水平探讨该人群高血压病、血脂异常、肥胖的易感机制。
方法:采用以流行病学调查为基础的病例一对照研究方法,以30-60岁哈萨克族人为研究对象,根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一(507例)分为高血压组(289例)、正常血压组(218例),并根据WHO1997年血脂防治建议的血脂异常诊断标准及WHO超重肥胖判定标准将研究对象二(528例)分别分组:①高TC组(436例)和TC正常组(92例)、②高TG组(416例)和TG正常组(112例)、③高LDL-C组(275例)和LDL-C正常组(253例)、④高HDL-C组(412例)和HDL-C正常组(116例)、⑤正常体重组(274例)、超重组(157例)和肥胖组(97例)。收集所以研究对象的表型资料;采集外周血:酚/氯仿法提取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PCR-RFLP技术检测β<,2>-AR基因C491T多态性;并探讨各基因型、等位基因与高血压及血压水平的关系;分析各基因型、等位基因与血脂异常及TG、TC、HDL-C、LDL-C水平的关系;研究各基因型、等位基因与超重肥胖和BMI的关系。
结果:①该人群中只检测出CC、CT两种基因型,CC、CT及等位基因C、T频率分布符合 Hardy-Weinberg平衡(x<2>=0.018,P=0.893);两种基因型频率在高血压组分别为:97.92%、2.08%,在正常血压组分别为100%、0%;高血压组、血压正常组中等位基因C、T分布频率分别为98.96%、1.04%和100%、0%:两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40);各基因型间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男性亚组中不同基因型间收缩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②按WHO1997血脂防治建议标准分类后,CT基因型、T等位基因频率与高LDL-C相关(P=0.031);TC基因型组TC、LDL-C水平较CC组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女性中CT基因型携带者血清LDL-C水平明显高于CC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38)。③正常、超重、肥胖三组间CC、CT基因型及C、T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基因型间体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正常、超重、肥胖三组间,血清TC、TG的水平随BMI的增加而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0.000)。
结论:β<,2>-AR基因C491T多态性:①与新疆哈萨克族人尤其是男性高血压相关,CT基因型、T等位基因可能是该人群高血压的易感因素;②与哈族人群尤其是女性中高LDL-C水平相关,提示其可能是该人群尤其是女性高LDL-C的易感因素;③未发现此多态性与哈族人群体重指数相关联,提示其可能不是哈族人超重、肥胖的易感因素。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其发生发展的机制尚未明了,但已有的研究表明是一个多基因参与多步骤演化过程,其中p53及其通路蛋白p21及MDM2在H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项目采用组织芯片(TAM)、免疫组织化学(IHC)及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等技术,研究肝细胞癌组织中p53、p21及MDM2蛋白的
背景与目的:cT声门上型喉鳞癌患者治疗后颈部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但不加选择地对所有cT声门上型喉鳞癌患者行颈部治疗,将会使大部分患者承受了不必要的痛苦,因此我们有必要在行颈部治疗或者预防性治疗前对不同的cT声门上型喉癌患者治疗后颈部复发风险的高低进行评估,以便筛选出哪些患者需要接受预防性颈清扫或预防性放射治疗,哪些需要颈清扫与放射治疗综合应用,哪些仅需要临床密切观察。本研究旨在了解cT声门上型喉鳞癌
目的:研究放射性粒子Ⅰ永久植入对家兔正常股动脉及坐骨神经组织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材料和方法:选健康新西兰家兔30只,按每组10只分为2周、2个月及4个月三组,每组采用自身配对研究,即使用信封法随机选取家兔一侧后腿为试验侧,另外一侧设为自身对照侧。双侧腿部均沿股二头肌正中切开,充分暴露股动脉及坐骨神经后直视下在实验侧股动脉鞘旁植入0.8mciⅠ粒子10粒,在对照侧植入无放射活性空粒子10粒,术前按TPS
目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是一种能定量确定局部功能和生化过程的显像技术,在肿瘤以及其他疾病的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乏氧是许多重大疾病的主要特征之一,广泛存在于肿瘤、脑缺血和心肌梗塞等疾病中。18F-氟咪索硝唑(18F-FMISO)是公认的最有应用价值的乏氧显像剂之一,但是目前18F-FMISO的标记前体价格昂贵,制备所需原料不易
目的:对CO气腹后腹腔镜术后分组进行研究,以探讨术后上腹部、肩部疼痛发生的原因,有利于寻找预防和改善的途径。方法:观察2005年1月-2007年4月在我院行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物切除术及肾囊肿去顶减压术的患者108例。随机将手术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患者均为5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身高、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气腹时间、气腹压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另外,观察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性切除术
目的:应用Tl静息-再分布心肌灌注显像和门控心肌显像评价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有无存活心肌以及存活心肌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14例和心绞痛患者8例分别进行Tl静息-再分布心肌灌注显像和门控心肌显像检查,用定性和半定量的方法评价两组心肌血流灌注的情况,将病变类型分为:可逆性缺损、部分可逆性缺损、固定缺损。应用ECToolbox门控心肌定量分析软件获得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
目的: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dvanced oxidation protein products,AOPP)是witko-Sarsat等人于1996年首次报道的由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血浆中分离出的蛋白交联产物,作为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新的标志物,是有一定生物学活性的促炎症反应介质。AOPP作为尿毒症毒素分子参与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
目的:探讨(1)大鼠肾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Smad7的表达;(2)大鼠肾缺血再灌注后在不同时间点注射TGFβ抗体对Smad7的表达的影响;(3)寻找临床预测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新指标及治疗的新手段。方法: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A组(假手术组)、B组(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和C组(TGFβ抗体治疗组),每组按照0h、4h、12h、24h分为四个小组,每小组6只老鼠。其中B、C组建立肾缺血再灌注模型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探询MMP-9与TGF-β在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健康实验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给予实验组大鼠2﹪STZ55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诱发糖尿病性白内障。实验开始后每周裂隙灯观察大鼠晶状体变化。于2周术,4周末,8周末分别处死大鼠,取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肾脏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肾小球中的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TGFβ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意义及作用,为临床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双侧肾蒂夹闭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成:①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n=6,仅分离双侧肾蒂,取正常组织做对照。②缺血组(再灌注0小时组):n=6,双侧肾蒂阻断45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