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技术进步、社会发展,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不再局限于地面,日益紧张的人、地矛盾加速了这一进程,土地利用逐渐向着空间化方向发展,进而推动法律制度上“土地”概念的立体化。对土地空间利用权利进行规范势在必行。2007年实施的《物权法》第136条“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别设立。新设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损害已设立的用益物权。”首次确立我国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分层设立,随后《民法典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技术进步、社会发展,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不再局限于地面,日益紧张的人、地矛盾加速了这一进程,土地利用逐渐向着空间化方向发展,进而推动法律制度上“土地”概念的立体化。对土地空间利用权利进行规范势在必行。2007年实施的《物权法》第136条“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别设立。新设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损害已设立的用益物权。”首次确立我国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分层设立,随后《民法典》第345条沿袭这一基本框架。然而,建设用地使用权属于国有土地使用权,与其他私权利具有显著区别,其权利的成立不仅有赖于民法的确认,更有赖于《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行政管理法对其设立、确权等内容的明确。但后者至今尚未作出与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分层设立相适应的调整,导致全国缺乏统一而行之有效的指导性制度,各地零星的实践探索又存在各方面的问题。通过对南京地铁建设和重庆市沙坪坝站TOD综合开发项目这两个典型案例的考察,可以发现在分层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设立过程中,存在地面以下、以上空间缺乏法定规划依据,现行建设用地使用权设立程序无法确定分层设立的权利边界等制度难点。在现行地面建设用地使用权设立制度框架下,可以通过对建设用地使用权行政管理理念和程序进行调整以在当前阶段适应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设立要求。对于地面以下、以上空间缺乏法定规划依据问题,可以调整建设用地使用权设立制度理念,采取在同一规划地块中,按照容积率总量固定、分多次以部分容积率进行分割出让、划拨的方式设立水平高度不等的多个建设用地使用权。对于建设用地使用权设立程序无法确定分层设立的权利边界问题,可以对供地、工程许可程序进行调整,设定预供地、工程预许可等前移的预定程序。在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设立乃至土地空间权利立法方面,沿袭现有以建设用地使用权为主体框架的思路是符合我国实际的。可以采用“民法+管理法”的立法模式,通过民法对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设立的私权利进行确认,通过行政管理法对公法属性进行规制。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设立制度应由基本法律、单行立法、地方性立法等构成多层级、多种类的立法体系。可以扩充《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和《房地产管理法》中相关条文,以实现行政管理基本法律对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设立的适配。在立法路径上,可先扩充行政管理基本法律中的土地概念以囊括分层设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内涵,并同步制定分层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单行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在具备充足实践经验后将相应制度纳入基本法律,最后依托行政管理法的具体制度,反哺完善民法中分层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私权利制度。
其他文献
绿色发展战略作为我国近年来国家战略布局与规划纲要的主要基调,要求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综合治理。自然保护地体系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成果对我国环境治理的体制、机制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作为保护地治理的新兴力量,在治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合作治理作为一种新兴管理理论,顺应了当前环境公益性的需要,也满足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需要。自然保护地合作治理作为
2020年《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简称新《固废法》)再次修订,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在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方面取得的有益经验,回应了人民的热切期盼,更加符合时代的潮流。虽然新《固废法》对生活垃圾全民治理、收费制度、政策落实等方面做出了原则性的表述,但缺乏可操作性,不利于具体实践中生活垃圾治理问题的进一步解决。本文以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面临的四大困境为切入点,研究解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的具体路
能源是国家发展之本,人民生活之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有坚实的能源基础作为条件。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不断攀升,世界性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恶化的进程,并引致频发的环境污染问题,世界各国纷纷寻求能源革命以缓解上述问题。从我国的能源事业发展来看,现阶段正处于能源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节能被称为“第一能源”,其对缓解能源供需矛盾,缓和气候变化,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
能源的获取与社会生产力、健康卫生、文化教育等社会各方面发展都紧密相关,能源贫困问题将进一步拉大社会贫富差距、增加社会群体健康风险、加剧社会不公平现象、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严重阻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环境保护的进程。消除能源贫困的逻辑起点在于维护能源正义,国家有义务保障公民的能源权利,满足他们的基本能源产品与能源服务需求。能源贫困与经济贫困关系密切,但不能将二者简单等同看待,尤其是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进一步加快,越来越多的失信行为影响着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信用危机加剧、信任需求加大,呼唤着更为有效的治理方式,而信用惩戒制度凭借其执法快速、便捷等优势,在实践中受到许多行政机关的青睐,对于遏制失信、构建诚信社会以及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该项制度基础理论的发展还相对薄弱,当前信用惩戒制度的立法和实践还处于一个试错的过程中,相关惩戒制度和惩戒行为都还
近些年来,以网络域名为犯罪对象的案件频发,针对这些域名的刑事保护愈显迫切和紧要。同时,随着域名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域名服务商对域名的管理规则逐渐细化,行为人实施非法获取他人网络域名的犯罪过程也变得更加复杂化,不能简单将所有非法获取他人网络域名的行为都归为一种罪名,而应该梳理案情细节,将非法获取他人网络域名的行为进行分类讨论,从而对此种行为进行精细化规制。因此,本文将从张某某域名案展开分析,对现
民事强制答辩制度不仅是完善我国诉讼程序的一项重要环节,还有益于弥补我国民事答辩制度的欠缺,同时利于司法实践中更好的进行诉讼。修订契合中国的民事强制答辩制度,是益于整个诉讼的,如在审前就能整理案件争点,确定庭审范畴,使得当事人自己对于庭审的准备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以此不断提高法院诉讼服务效率。然而,我国还尚未修订答辩的相关规定,关于其规定也十分简短,而且更重要的是,不答辩应承担的对自己不利的后果更是并
人民陪审员制度让人民群众有途径直接参与司法审判,不仅有利于司法民主,发挥人民群众司法监督的功能,也极大地提高了司法公信力。然而,在传统同职同权的陪审模式下,人民陪审员“陪而不审、审而不议”,并没有在庭审中发挥出实质性参审的作用。为了改变人民陪审员形式化参审的现象,我国进行了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创立了在七人制合议庭中事实审与法律审分离的分职分权陪审模式。在七人制合议庭中人民陪审员不用再参与法律表决
世界海关的“经认证的经营者”制度(Authorized Economic Operator,简称AEO),在海关规则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已经成为各国海关所关注的重点。AEO制度需要企业与海关之间进行合作,降低企业的通关时间和贸易成本,从而为企业带来贸易便利,同时还能保障国家贸易的安全,提高海关的工作效率。美欧的AEO制度对世界海关的影响较大,分析并借鉴美欧的AEO制度可以顺应未来世界海关的发展
随着我国大力倡导构建“租购并举”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保障性住房逐渐成为重点建设对象,随之相关的法律纠纷也层出不穷。但是作为保障性住房制度运行的关键环节,保障性住房租赁合同的性质问题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审理行政协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行政协议司法解释》”),对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的买卖、租赁合同进行了行政协议的认定,更是引发了学者对保障性住房租赁合同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