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谈到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是十分重要的,用“大历史观”来洞察世界历史的发展大势,从而掌握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牢牢抓住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主动权。“大历史观”在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方方面面得到了广泛而又深刻的运用,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历史观的价值旨趣,是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表达。21世纪以来,世界的格局加速演进,特别是2019年末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世界历史向纵深方向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然而,在习近平历史观的指引下,我国准确把握了时代脉搏和历史方位,克服了重重困境,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平稳运行,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的历史任务,在全球中成为一枝独秀,这是十分了不起的。因此,深入阐释习近平历史观,特别是理解“大历史观”的丰富内涵是十分必要的。“大历史观”顾名思义,它是以一种宏大的、整体性的视野来观照历史。众所周知,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所以,研究习近平历史观的整体性,是把握习近平历史观精髓的关键。任何思想理论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条件和渊源。通过对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及的相关回忆和回忆习近平的相关资料等文献的梳理和统计对比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习近平在青年时代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历史学笔记》与整体性原则、“向后思索”与“艺术整体”、逻辑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的统一、世界历史思想等蕴含的整体性历史观、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的“不能割断历史”的整体性历史观以及马克思主义史家的通史方法都是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重要思想理论资源,通史方法其实就是一种对历史的整体性观照,这种方法习近平一旦掌握,就在他日后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治国理政的实践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和运用;习近平对中国历史文化十分推崇,经常引用其中的经典名句,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特征、中国传统史学中的通变思想和以人为本等整体性思想也是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重要思想理论渊源;习近平在讲话中回忆到读过许多国外历史文化书籍,这些书籍中的“大历史观”的历史叙事和关注世界历史与时代变局的整体性思想也成为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思想理论渊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任何思想理论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习近平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中成长起来的,成长起来之后,又成为新时代继续推进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先锋。如何领导中国在迎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的复杂背景下不断破浪前行,完成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同时,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世界局势加速动荡,如何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商共建共享的互惠发展,开启人类新的文明形态,这些都要作出回应。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呈现出复杂化、隐蔽化的重要表现,怎样在理性地辨析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使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巨轮一直朝着正确的航向前进,这一点也十分重要。可以说,以上这些都是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也是其主要的出场背景。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是一个由萌芽到形成再到发展完善的过程。习近平的整体性历史观的萌芽阶段是从在梁家河的时期开始的,到他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时期,他的整体性历史观从多方面展开,并逐步发展成熟。在他担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他多次就历史学习有过系统论述。担任总书记以后,习近平的整体性历史观不断发展完善并得到进一步广泛而又系统地运用。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习近平始终强调要把握历史的本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他提出要尊重历史,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历史,同时还要学习历史,以了解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改革开放的历史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了解我们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此外,在学习的同时,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历史的研究,把握历史发展和历史研究的客观规律。他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到敦煌研究院、大同云冈石窟等地实地考察并主持座谈会,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历史研究是社会科学的基础,要为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当代中国的话语体系服务。当然,在习近平这里,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通过掌握历史发展规律,汲取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和智慧,为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可以看到,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科学内涵涉及到对待历史的各个环节,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是一个整体。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涉及到习近平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的各领域,在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充分展现。总体而言,习近平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是人民,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以说人民根本性是得到了充分彰显。具体而言,习近平立足于历史的中国和世界的中国,以深远的历史视野和广阔的空间视野,强调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历史不容割断,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认清国际的形势必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和角色观,他相继在重要的历史时间节点,如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建党95周年、建国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70周年等,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讲话,系统阐发了关于历史文化、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科学历史观、文化观,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要接好和传好接力棒,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本文以习近平历史观为研究对象,旨在以整体性为视角,具体从人民根本性(以人民为中心)、时间整体性(历史的中国)、空间整体性(世界的中国)、理论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继承与发展)和实践整体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续奋斗)五个维度展开,通过文献梳理、统计、对比、分析的方法,努力呈现习近平的整体性历史观,力图为理解和把握习近平历史观的精髓提供参考。当然,对理论的研究是为了趋于现实,研究习近平历史观是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的现实服务,从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整体性的“大历史观”分析和解决不断涌现的新课题。这也是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当代价值的集中体现。习近平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对中国与世界的历史和现实问题长期深入思考的成果。深入把握习近平的整体性历史观,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各项事业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以“大历史观”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科学历史观,为推动发展新时代的新史学指明了方向,实现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原创新贡献;以人民为中心为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跳出历史周期律以及增进社会团结的最大公约数提供了科学的实践价值导向;以增进对历史的中国的历史认同感为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民族的发展历程,现实归属感,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未来自信心,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科学的实践认识导向;以开放的共享性帮助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适应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规则的新变化提供了科学的实践治理理念;以高度的现实指向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繁荣和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错误思潮、促进党史学习教育以及“四史”学习教育活动等各项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现实基础。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探讨习近平历史观的理论渊源时,充分挖掘习近平青年时代阅读过的书籍中蕴含的整体性思想,通过分析与习近平接触过的人的回忆录和习近平本人在讲话中的回忆,进行统计对比,同时梳理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和习近平的《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等最新文献资料,从而更加全面的展现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理论渊源的全貌,这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二是,借鉴马克思的《历史学笔记》等文献蕴含的整体性历史观的思想启示,从整体性上对习近平的“大历史观”进行阐释,通过研究,认为整体性是习近平历史观的总特征,人民根本性是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根本理论特质,时间整体性、空间整体性、理论整体性和实践整体性是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的四个基本理论特质。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继承、创新和超越。三是,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对“四史”学习教育提出的一系列要求,探讨了坚持习近平整体性历史观对于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