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视网膜变性中最常见的一组以进行性光感受器细胞及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itis pigment epithelium,RPE)功能丧失为共同表现的遗传性疾病。而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视网膜血管进行性闭塞是近年来眼科医师逐步认识的一种疾病。国内曾以原发性血管闭塞性视神经视网膜病变做个案报道,强调不明原因,原发性血管闭塞为特点而国外未见报道。在进一步完善资料的补充搜集之后,本研究对此病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并对部分患者进行既往未曾做过的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以试图阐明其发病机制并印证既往我们对此病的认识。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46只眼)原发性RP合并视网膜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从6~70岁平均49.96±15.80岁。患者均双眼受累。患者均进行了包括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视网膜电图等检查。采集其中6个患者的血样,还采集了其中1个患者父母(无临床表现)血样,共8个样本。进行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测序主要包括目标区域序列的富集、DNA测序、生物信息学统计三个主要步骤。测序结果中对出现在2个及以上case的位点进行了分析,重点关注没有注释到单核苷酸多态性数据库的位点,可能是潜在的与RP相关的新的位点;进一步关注筛选突变类型为错义突变等能直接引起氨基酸改变的位点,这样功能变化会相对比较明显。这样大概只有不到300个位点,81个基因;跟进位点depth≥10且quality≥20进行过滤。然后对这些潜在位点应用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and Genomes,KEGG)和基因本体论数据库(gene ontology,GO)进了功能富集分析。并结合临床背景、经验,进行综合筛选过滤,寻找潜在的位点和致病基因。研究结果原发性RP合并视网膜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眼前节均无炎性反应,眼压正常,晶状体混浊20只眼,未见虹膜新生血管;患者眼底视乳头色淡,其中苍白如月者17只眼;视网膜血管变细,鼻侧血管更明显,血管旁可见白鞘。由于患者病程不一,其视网膜血管闭塞程度亦不同,严重者血管可闭塞成白线。视网膜色素紊乱和脱色素点,无典型骨细胞样色素沉着。未见视网膜新生血管,无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及玻璃体积血。20只眼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示视乳头始终呈低荧光或晚期淡荧光充盈,局限于有光感眼或无光感眼。视乳头部位有一小段血管有荧光素充盈或完全无血管充盈者17只眼。整个眼底可见椒盐状荧光素充盈。吲哚青绿造影检查表现为脉络膜血管较细,荧光素充盈较弱,退行较快,视网膜血管闭塞表现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所见。视网膜电图检查显示晚期明视、暗视ERG的a,b波幅为无波型或近无波型。患者多有夜盲史。8个样本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结果出现了已报道的RP相关致病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又在一些基因的编码区发现了新的突变位点,并导致了氨基酸改变。基因注释发现与组织凋亡,神经褪变,抑制细胞增殖等相关。应用KEGG和GO数据库寻找生物学相关通路,显示存在有凋亡通路,神经轴突导向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视黄醇代谢通路等。结论本组研究患者眼底均表现为视乳头色淡,视网膜血管变细,广泛视网膜色素上皮受累,可见脱色素斑点及有或无细小色素点;ERG检查a、b波均为无波型或近无波型,支持本组原发性RP合并视网膜血管闭塞患者属于原发性RP(毯层RP)范畴。同时也有其自身临床特点:1.晚期血管可完全闭塞成白线或近完全闭塞,视神经明显萎缩可以苍白如月。2.视网膜色素上皮以进行性萎缩为主、无典型骨细胞样色素增殖沉着,未见视网膜新生血管及玻璃体出血。3.此病病程进展速度似较原发性RP为快。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结果中出现了已报道的RP致病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是否这些位点在疾病中高发并与RP相关有待验证。在一些基因编码区发现了引起氨基酸改变的很多未见报道的新突变位点,基因注释发现与组织凋亡,神经褪变,抑制细胞增殖等相关。并有基因参与凋亡、神经轴突导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等生物学通路。若从理论上完全解释还有待进一步的工作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