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委婉语,是语言使用中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被称为“润滑剂”。委婉语是一种语言学现象,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Euphemism 一词源自希腊语,意思是“好听的话”,现代英语词典把它解释为“用温和,含糊和迂回的说法来替代粗俗,生硬和直率的说法”。由于委婉语是在一定的言语集团内,受制于特定社会文化;因此,作为社会文化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以及人际关系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它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带有鲜明的社会文化标记,表现出强大的交际功能,并“折射出社会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文化的民族性和共同性。委婉语的使用也反映出语域,语体差异等言语交际规律”(孔庆成)。委婉语是社会文化域的语言映射,社会文化特征在委婉语中可得到清晰的映现。 委婉语作为一种社会语言现象早就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在中国,委婉语源远流长,可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西方学者也很早就对委婉语现象进行了研究。早在16世纪80年代,英国作家George Blout首次引用了euphemism一词,并定义为a good or favorable interpretation of a bad word。近年来,不少中外语言学家都从词汇,修辞,民俗,社会,心理等不同角度对委婉语词语及其形成,替代和发展作过分析和研究,但这些研究并不能合理阐述其产生的根源,动因及其发展,忽略了委婉语理论与实践现实之间的张力现象以及委婉语对语言和交际的作用和影响。 委婉语首先体现为一种言语现象,词和句子本身并不是委婉语,只是在语言运用中才使他们成为委婉语,因而委婉语不仅指委婉词语,更是积极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一种交际方式。他随言语团体成员特征的变化如职业,阶层,年龄,性别等,形成与之相符的言语使用环境,涵盖政治,经济,宗教,文化,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内容。大量研究表明,语言和语言使用深深植根于社会文化之中,离开了言语产生的社会文化和交际语境,就不可能对语言现象作出全面,深刻的解释。Dell Hyme(1964:215)提出“不管采用什么样的视角,所有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