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逐渐被打破,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从土地上被解放出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向城市的非农业产业部门转移,形成了农民工这一巨大的群体,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流动人口在规模不断增大的同时,其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越来越多的人由过去分散的“单身外出”方式逐渐转变为“举家迁徙”,出现“家庭化”流动的趋势。于是,流动人口的子女也成为进军城市的又一巨大群体。又加上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通过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市场经济是竞争型经济,其本质时“优胜劣汰”,因而在其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出现大量的失业人员。本研究中所指的弱势群体包括这两部分。
弱势群体子女由于其父母下岗或从农村流入城市导致生活和学习环境差、设施简陋,而社会主流文化往往为了维持本身的文化特权地位,总会排斥或者歧视某种不同于主流文化的环境,并设法使这种环境形象人格固定成为某种带有歧视性的群体形象,致使弱势群体子女的社会形象受到扭曲。学业成就和个人发展也受到影响。由于失业人员和进城农民工自身拥有的社会资本匮乏,因而对其子女的教育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子女虽然享受到入学机会的均等对待,但城市中其他相对富裕群体已经将兴趣转移到追求教育的品位上,使其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而下岗失业者子女的教育在向实质性平等前进的过程中只能望洋兴叹。择校生的出现,实际上是和学生的家庭收入以及经济状况密切联系的,因家庭经济力量匮乏而失去择校权,就是一种教育的不公平。弱势群体子女升学和进入好学校,除了能力竞争之外,越来越依赖家长的社会关系、经济能力,弱势群体往往缺乏选择性,城市不同阶层对入学机会和学校质量差距造成的不公平正在加剧。
同样作为城市弱势群体的农民工与下岗职工,其自身在城市的处境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弱势群体所具有的社会资本对其子女的入学机会与教育质量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弱势群体子女教育与其父母社会资本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通过对弱势群体自身的社会资本对其子女教育的入学机会的影响的分析,从子女就读学校的类型与就读班级的类型的不同这两个方面来判断子女的入学机会的不同,接着分析了弱势群体的社会资本对其子女在教育过程中的态度的影响;主要考虑了子女上课时座位的安排情况、老师对其子女的态度及同学对其子女的态度等三个方面。最后分析了社会资本对教育质量的影响,教育质量从子女的学习成绩在班上的水平来判断。弱势群体的社会资本对其子女的受教育机会有明显的影响,反应了教育领域中教育的存在严重的“隐性”不平等,是在公平的教育政策下的对去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排斥”,但弱势群体的社会资本对其子女在所就读学校接受的教育质量的影响不大。
通过对弱势群体的社会资本对子女教育的影响的研究,有利于人们对弱势群体的社会对子女教育影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我们对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政策调整提供客观的依据。因此我们加强对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救助的力度,尽量去避免社会资本对教育公平产生的负面影响,使家庭背景不同学生都能平等的接受教育,实现教育公平,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