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2008—09年对广东珠三角地区(深圳、中山)10所公立和民办学校共1040个青少年样本进行调查,从教育分层和社会不平等的角度对社会出身以及学校类型两个层次影响青少年科学知识的获得进行了分析。根据数据的嵌套结构,文章采用了个体、年级、学校三层次线性模型的定量研究方法。
文章首先对个体层次即社会出身因素影响个体科学知识得分进行了分析。从人力资本模型和社会地位继承模型中,我们部分验证了威斯康星模型中所提出来用心理变量来解释两者之间的关联。父亲的教育程度通过影响子女对于未来自身的期望而影响个体科学知识得分,而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则通过更为直接的提供经济资源的方式影响个体未来发展。随后再加入了学校层次的变量构成完整模型并区分学校类型进行模型讨论,发现:1)个体、学校以及城乡因素对于个体的科学知识获得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其中个体层面解释了大约75%的方差,学校层面能够解释约15%的方差,2)公立学校具有明显的“拉平”作用,个体出身尤其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对学生科学知识的影响不显著,而民办学校社会出身则影响显著,3)在学校层次的四个指标上包括学校平均社会经济地位、对于学校科学课的兴趣、同辈群体的多样性以及反对权威,公立学校对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都具有正向影响,而民办学校则基本不显著。
由此本文认为:公立在科学知识上得分高出民办学校,主要在于其削弱了社会出身和教育成就之间的联系,通过学校层面的各种因素对个体施加均衡化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更加符合“平民学校”(common school)的界定。在公立学校内,实行的类似于一种“平等主义的竞争和流动”。然而制度身份的限制造成了不同来源的学生必须进入不同体制(公立和民办)的学校,民办和公立放在同一个社会结构中按照“赞助式原则流动”。基于教育的累积性特性,这种由于制度身份导致的起点的不平等最终将会造成个体社会分层中不同的结构位置,进而维持一种最大化的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