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成就与教育不平等——基于青少年科学知识获得的多层次线性模型分析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lon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2008—09年对广东珠三角地区(深圳、中山)10所公立和民办学校共1040个青少年样本进行调查,从教育分层和社会不平等的角度对社会出身以及学校类型两个层次影响青少年科学知识的获得进行了分析。根据数据的嵌套结构,文章采用了个体、年级、学校三层次线性模型的定量研究方法。   文章首先对个体层次即社会出身因素影响个体科学知识得分进行了分析。从人力资本模型和社会地位继承模型中,我们部分验证了威斯康星模型中所提出来用心理变量来解释两者之间的关联。父亲的教育程度通过影响子女对于未来自身的期望而影响个体科学知识得分,而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则通过更为直接的提供经济资源的方式影响个体未来发展。随后再加入了学校层次的变量构成完整模型并区分学校类型进行模型讨论,发现:1)个体、学校以及城乡因素对于个体的科学知识获得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其中个体层面解释了大约75%的方差,学校层面能够解释约15%的方差,2)公立学校具有明显的“拉平”作用,个体出身尤其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对学生科学知识的影响不显著,而民办学校社会出身则影响显著,3)在学校层次的四个指标上包括学校平均社会经济地位、对于学校科学课的兴趣、同辈群体的多样性以及反对权威,公立学校对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都具有正向影响,而民办学校则基本不显著。   由此本文认为:公立在科学知识上得分高出民办学校,主要在于其削弱了社会出身和教育成就之间的联系,通过学校层面的各种因素对个体施加均衡化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更加符合“平民学校”(common school)的界定。在公立学校内,实行的类似于一种“平等主义的竞争和流动”。然而制度身份的限制造成了不同来源的学生必须进入不同体制(公立和民办)的学校,民办和公立放在同一个社会结构中按照“赞助式原则流动”。基于教育的累积性特性,这种由于制度身份导致的起点的不平等最终将会造成个体社会分层中不同的结构位置,进而维持一种最大化的不平等。
其他文献
本文以斯科特的“日常抗争”概念为工具,以其“弱者的抗争逻辑”为研究视角,结合个案分析了小型民营企业中工人利益受损时所采取的维权抗争行为,即隐性抗争和显性抗争,以及这两种
随着天津市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失业群体成为当前政府关注的重要对象,失业人口也不断增加。天津市各区,县人民政府尚未建立失业监测预警制度,因此必须建立失业预警
本研究利用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分析了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退出基本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对影响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因素给出了解释,这包括制度因素、个人因素以及企业因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有了飞速发展,同时,贫富差距逐渐增大。城市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域,其产业丰富,人口密集,异质性较强,贫富悬殊尤为明显,在目前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不能
离婚是当今世界上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转型加速期中国社会婚姻领域的一大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个人权益、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因而必须给予重视。婚姻的本质是阶层内婚性,“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