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濒危植物小黄花茶(Camellia luteoflora Li ex H.T.Chang)的遗传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b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黄花茶(Camellia luteoflora Li ex H. T. Chang),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隶属于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小黄花茶组(Sect. Luteoflora),为我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主要分布于贵州赤水金沙沟、四洞沟的狭窄区域及四川古蔺县桂花镇。近年来,随着小黄花茶居群周边竹类的无性繁殖扩张和原始生境的破碎化,居群规模及个体数量呈急剧变小和减少趋势,物种生存岌岌可危。开展这一中国特有珍稀物种的调查、评估和保护工作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以小黄花茶现存野生天然居群为基础,进行分布地的踏查、寻访,新发现两处小黄花茶分布点,基本覆盖了小黄花茶的所有分布地。以贵州、四川10个小黄花茶居群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形态学、生态学、遗传学等研究方法,对小黄花茶表型性状变异、遗传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主要包括表型形态变异、ISSR分子标记的群体遗传变异、表型和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内容,以期为小黄花茶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
  (1)从形态学角度对小黄花茶叶部、花部等18个表型性状进行系统分析,其表型性状中除外轮雄蕊花丝管径、雄蕊长、附萼数以外,其余15个性状在居群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小黄花茶各性状变异范围为1.65%-37.04%,平均变异系数(CV)为10.22%,营养器官变异均值12.08%>繁殖器官8.74%。居群间表型分化系数(Vst)均值为33.78%,居群内变异Vst为66.22%,表明居群内变异是表型变异主要来源。主成分分析显示叶宽、叶面积、叶柄长、叶长、叶周长对居群变异起主要贡献作用;表型多数性状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聚类分析可将10个小黄花茶居群聚为两大类,聚类结果趋向于生境相似性较高的聚为一支,如聚为一支的下河沟、观音岩、瓦店子三个居群均分布于海拔较低的沟谷。
  (2)ISSR标记分析结果表明,13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107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97个,多态性条带百分率(P)为90.65%,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6204、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164、Nei’s多样性指数(H)为0.2353、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3460。10个居群小黄花茶遗传多样性信息含量较丰富,H值的变化范围在0.1847~0.2726,I值在0.2719~0.4036之间。总的来说,赤水丙安镇瓦店子居群和闷头溪陈田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最高,石膏岩居群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小黄花茶总的基因多样性(Ht)为0.3170,居群内基因多样性(Hs)为0.2353,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2538,说明有25.38%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有74.62%的遗传变异来源于居群内,这与表型分化研究结果一致。居群间基因流(Nm)为1.5623,表明不同地区小黄花茶居群间基因交流较少,居群间基因分化水平较低。10个居群的遗传一致度系数在0.8331~0.9329之间,遗传距离介于0.0703~0.1906,说明各居群的相似程度较高。基于遗传距离聚类分析将四川、贵州的居群区分开,呈一定的地区隔离分布;88个个体单独聚类结果并未严格按照地理分布聚类,同一居群内的个体趋于其中几个聚在一起,表明居群内个体可能存在小斑块岛屿状分布,居群间个体可能存在一定的基因流动。
  (3)利用筛选出的13条引物对小黄花茶与收集到的部分山茶科植物,共计26份材料进行ISSR标记扩增,构建聚类图进行遗传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小黄花茶与实果茶组的毛果猴子木和金花茶组植物距离较近。
  (4)通过对小黄花茶居群生境11个环境因子与表型和遗传多样性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纬度、坡度、干扰强度、土壤速效磷、土壤速效钾与部分表型性状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这5个因子的差异是形成小黄花茶表型性状多样性的原因之一。坡度与有效等位基因数(Ne)呈显著负相关,其余大多数环境因子与遗传多样性参数之间呈负相关,但无显著性差异。
  (5)小黄花茶濒危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外因上看,毛竹入侵与生境破碎化导致居群适生范围退缩,人为干扰等原因导致居群逐渐衰退成斑块状分布;内因上看,居群间基因交流受阻,导致居群间基因分化水平较低,降低了居群的进化潜力。针对当前情况,结合以上研究结果,建议采取以下保护策略:1)对经受病虫害及长势衰弱的小黄花茶进行调查研究,找出原因进行适当修剪和治疗;2)对受毛竹影响较大的居群,进行适当清理,促进小黄花茶的更新;3)对于表型和遗传变异较丰富的居群(如瓦店子居群、陈田居群),要注意收集和保存种质资源,还可将其作为优先重点保护居群。4)对小黄花茶种质资源进行定期普查,对其生长情况、保护现状进行监测。
其他文献
随着大学生自杀现象的不断发生,以及当代大学生出现的价值迷茫和幸福感降低的状态不断存在,人们开始思索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生命教育应运而生。本文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在了解当代大学生生命观以及高校生命教育实施状况的基础上来分析影响大学生生命观的众多因素,最后提出在高校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从课题的提出背景及选题的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思
学位
王晋康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科幻文坛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在科幻创作中加入哲理思考,赋予科幻小说以思想深度和人文内涵,被誉为“中国科幻的思想者”。  工程师出身的王晋康,是传统的“硬科幻”作家,他深知科技的巨大冲击力,积极关注前沿科技,并以之为跳板思考未来科技带来的影响,他指出技术在提升人类生活效率的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威胁。王晋康的科幻创作并不只停留在科普写作层面,他的科幻小说不是罗列先
学位
近年来,随着国际“汉语热”的潮流,各国友人对汉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作为学习最基本介质的汉语教材的选用至关重要,教材能否引起学习者的兴趣是其关键所在。  笔者作为一名俄罗斯留学生,通过多年的汉语学习实践,发现留学生们对汉语教材练习题缺乏兴趣,究其根源,是我们的教材练习题缺乏趣味性。本文对俄罗斯出版的汉语口语教材《初级汉语口语》(Ivchenko,Yanchinov.,2007)、《初级汉语口语》(
王筠,清代文字学大家,着述等身,有《说文释例》《说文句读》《说文系传校录》等代表作。国图藏《许学札记》稿本,自题“安邱王筠菉友未成稿”,是从未刊行的新材料。《札记》与《释例》体例、内容相似,实为《释例》的初稿。本文拟以国图本《许学札记》为研究对象,将其与《说文释例》的相关篇章作一对比,研究从以下五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回顾王筠思想的研究现状,介绍选题的研究价值与方法。学界多探讨王筠整体思想、单个
学位
冰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在其近八十载的创作生涯中,创作出了大量小说、散文、诗歌作品。冰心的创作发轫于19世纪20年代初,到了三四十年代,经过身份认同的转变以及战争的洗礼开始实现成熟转型,到建国后的贴合时代的发声。以往学术界对于冰心小说的特质研究主要集中在“阴柔”、“委婉”等方面,对其“爱的哲学”进行缠绵式“柔”向深入解析。相对而言,冰心小说中的“刚”性特质却很少能入研究者们的法眼。即使
学位
自1998年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发表至今,网络小说的写作内容和创作方法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传统纸质小说差异较大。网络小说的创作受到市场和读者的双重影响,网络小说创作者逐步在创作中采用一系列技术套路来控制故事走向,使网络小说创作呈现出工厂式生产的特点。本文从网络小说创作中运用的技术模式出发,结合现阶段虚构小说文本的写作策略分析,力求走进网络小说的生产现场。以网络玄幻小说创作模式分析为例,本
学位
学界关于扬雄思想、作品的讨论成果斐然,但扬雄文集的研究却鲜有专文讨论。扬雄涉猎经史,著述弘富,加之历史上的扬雄文集属于他编,各本在篇卷目次,文字内容等方面并不统一,因此其文集的编撰和流传极具复杂性,而扬雄文集作为《四库全书》唯一收录的西汉别集,又倍增其特殊性。事实上,扬雄文集的流变过程不仅体现其自身的发展特点,更反映了多数先唐文集特别是汉魏文集在编撰和流传方面的共同之处。论文以扬雄文集为研究对象,
学位
抗战时期是老舍文学创作的重要阶段。本文以老舍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从抗战与文学相结合的角度着手分析该时期老舍的文学创作在题材、体裁、叙事的变化,并分析其产生这一系列转变的原因。抗战时期的文化背景只对老舍的文学创作提出了宏观要求,并没有指明如何改变。因此,抗战时期老舍文学创作中的一系列变化是他积极迎合抗战且坚守文学园地的结果。  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主要是对学界已
学位
清末民初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的过渡时期,也是北京话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本文以旗人于18世纪90年代至19世纪20年代创作的京味儿小说和杂评为语料,考察该时期的北京话程度副词。程度副词作为副词的次类,其内部成员也同副词的内部成员一样,虽有共性,但也具有较强的个性。本文主要通过对程度副词进行细致地分类描写,基于语言事实总结归纳出清末民初时期的程度副词在句法语义等各角度的语言规律。  本文主要分为五
学位
费列特·奥尔罕·帕慕克(Ferit Orhan Pamuk,1952-)是当代土耳其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赋予了帕慕克世界性的眼光,在这种文化背景影响下,身份问题成为他作品的主旋律。《寂静的房子》(Silent House)是帕慕克的第二部小说,蕴含着作家对于个人身份和民族身份的思考。现有的研究主要涉及《寂静的房子》的家族主题及叙事策略,较少涉及人物形象。基于此,本论文将运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