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飞轮式抗阻离心训练作为近年来新型的下肢力量训练方法,在进行飞轮式抗阻离心训练时,离心阶段产生的李欣超负荷和适应性阻力方面都与散打技术以及实战比赛相契合。通过研究飞轮式抗阻离心训练对散打运动员下肢力量的影响,为散打运动在体能训练方面开辟新的训练方式和方法。募集北京市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北京散打队16名男子散打运动员,随机分为飞轮组和传统组,每组各8名运动员,传统组进行80%1RM传统杠铃深蹲训练,飞轮组利用飞轮式抗阻离心训练器K-Box进行训练,选用四种不同转动惯量配重轮(0.01kg·m~2、0.025kg·m~2、0.05kg·m~2、0.07kg·m~2),以保证运动员在进行实验过程中都可以完成高强度下肢力量训练。通过比较12周训练前后飞轮组和传统组在下肢肌肉围度、立定跳远、30米冲刺、深蹲1RM、膝关节等速肌力指标,进一步分析飞轮组与传统组运动员的下肢肌肉围度、爆发力、快速力量、最大力量以及爆发式耐力身体机能的变化。结果:1)12周训练后,飞轮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后身高与体重方面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12周训练后,飞轮组左、右大腿围度有显著增加(P<0.05),小腿左侧围度有显著性变化(P<0.05);传统组左、右大腿肌肉围度均增加,大腿右侧有显著性变化(P<0.05),传统组小腿左侧围度减小,右侧小腿围度增加,但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3)飞轮组与传统组在下肢爆发力测试中实验后与实验前相比较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4)经过12周的实验干预后,飞轮组与传统组在30米冲刺测试成绩上均有提高,但飞轮组比传统组在实验后30米冲刺成绩及变化率上表现的更为突出,并且实验后飞轮组与传统组在30米冲刺成绩上相比具有差异(P<0.05);5)飞轮组和传统组在12周实验干预后下肢最大力量(1RM)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在同组之间实验后与实验前相比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飞轮组在训练后左、右膝屈曲峰值力矩显著增大(P<0.05),而左、右膝伸展峰值力矩呈现增加的趋势;传统组左、右膝屈曲和伸展峰值力矩有增加趋势,但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1)通过12周的实验研究对比可以得出,采用飞轮式抗阻离心训练比传统下肢力量训练在提升下肢肌肉围度方面训练效果更为明显;在膝关节等速测试中,飞轮组膝关节屈曲和伸展在爆发式耐力方面有明显的提升效果。(2)飞轮组与传统组在比较快速力量、最大力量和爆发力指标测试结果中显示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在变化率上飞轮组对于提高快速力量、最大力量和爆发力的身体机能素质方面优于传统下肢训练方法。(3)飞轮式抗阻离心训练可以提供动态变化的阻力,特别是在离心阶段给予肌肉更大的刺激。因此,在提高散打运动员下肢力量方面优于传统杠铃深蹲训练,可在散打运动员日常体能训练中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