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静脉畸形(Venous malformation,VM)旧称海绵状血管瘤,是脉管系统发育异常而产生的血管结构畸形,全身任何部位均可能累及,尤其以头、颈、颌面部位多发,四肢和躯干次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脉管畸形之一。静脉畸形大多数出生时即存在,随身体发育等比例生长,不会自行退化,研究报道其发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根据病变部位和范围的不同,静脉畸形的临床表现各有差异,主要临床表现为患处疼痛、肿胀、皮肤色泽改变和出血等,部分病变可发生血管内凝血形成静脉石。静脉畸形可导致明显的外观畸形和功能障碍,病变严重时可能致残甚至致死。目前静脉畸形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加压疗法、药物、硬化治疗、冷冻及射频消融、激光、电化学、铜针留置、手术切除、联合手术等。国际主流观点和国内专家共识推荐血管内硬化治疗为静脉畸形一线治疗方法,但其对回流静脉粗大且丰富的PuigⅢ、Ⅳ型静脉畸形效果欠佳。近年来,激光腔内闭合术在静脉曲张的微创治疗中已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目前国内一些中心已将半导体激光逐步应用于静脉畸形的治疗中,通过半导体激光产生的高能热效应作用于静脉畸形血管及其回流静脉,使其收缩闭塞,从而达到闭合畸形血管、降低回流静脉流速的目的,提高硬化剂的疗效,但是目前半导体激光联合泡沫硬化剂法治疗静脉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目的比较半导体激光联合泡沫硬化剂法和单纯泡沫硬化剂法治疗静脉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半导体激光联合泡沫硬化剂法在静脉畸形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并回顾相关文献,进行经验总结,为临床工作者在静脉畸形的诊疗上提供更多的方案。方法收集2019年5月~2020年10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选取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应用半导体激光联合泡沫硬化剂治疗的51例患者纳入研究组,将单纯应用泡沫硬化剂治疗的4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两组泡沫硬化剂均选用聚多卡醇。根据术中造影对患者进行Puig分型,其中PuigⅠ、Ⅱ型病变回流静脉较少,PuigⅢ、Ⅳ型病变回流静脉丰富。研究组中回流静脉较少者(PuigⅠ、Ⅱ型)27例,回流静脉丰富者(PuigⅢ、Ⅳ型)24例。对照组中回流静脉较少者(PuigI、Ⅱ型)25例,回流静脉丰富者(PuigⅢ、Ⅳ型)20例。分别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进行随访,记录病灶的部位,根据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结果比较治疗前后病灶的最大直径,对比入院时及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观察皮肤黏膜色泽、功能等的变化。根据疗效判定标准分析以上对比结果,将治疗效果分为治愈、基本治愈、好转和无效,其中治愈、基本治愈和好转定义为治疗有效,分别计算两组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有效率,并记录随访中的并发症,比较两组的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VAS评分、发病部位、病灶最大直径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VAS评分较入院时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患者疼痛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研究组在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2%(46/51)和94.1%(48/51),对照组分别为64.4%(29/45)和75.6%(34/45),两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有效率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回流静脉较少的患者(PuigⅠ、Ⅱ型)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有效率分别为92.6%(25/27)和96.3%(26/27),对照组分别为72.0%(18/25)和88.0%(22/25),两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有效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回流静脉丰富的患者(PuigⅢ、Ⅳ型)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有效率分别为87.5%(21/24)和 91.7%(22/24),对照组分别为 55.0%(11/20)和 60.0%(12/20),两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有效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有效率更高。3.治疗期间研究组发生皮肤破溃2例,局部色素沉着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8%(4/51);对照组发生皮肤破溃1例,局部色素沉着1例,出现皮疹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7%(3/4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半导体激光联合泡沫硬化剂法治疗静脉畸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对比单纯泡沫硬化剂法,其治疗效果更好且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2.半导体激光联合泡沫硬化剂法在治疗回流静脉丰富的静脉畸形(PuigⅢ、Ⅳ型)方面较单纯泡沫硬化剂法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