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机械化是用各种动力和配套农机具装备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工具的现代化。实现农业机械化,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产品商品率,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农业生产工具的恢复和改良,积极地、有计划地、有步骤地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准备条件。有关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论述颇丰,但对解放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的研究不多,对于1950年代我国农业机械化起步阶段的总结和分析更是鲜有所见。笔者比较系统而全面地搜集和梳理了1950年代各类报刊、杂志、公开和未公开出版物有关农业机械化的史料,结合国家政策文本和相关专著以及历史人物口述,对1950年代我国农业机械化政策措施及实践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回顾、总结和分析。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关于新式农具推广和改良。推广新式农具,改良旧式农具是1950年代农具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前提。在建国初期大量增补旧式农具,改变农具严重不足局面的基础上,1950年代,中央人民政府领导各级地方政府,贯彻积极稳步的方针和先示范后推广的原则,通过设立职能部门,建立农具推广机构,实行部门间分工协作,开展宣传指导和使用维修服务,调整新式农具价格,在全国大力推广新式农具,实行农具改良。文章以双轮双铧犁等重要农具为例,对国家农具推广和改良政策、措施和实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对新式农具推广和改良的功效和影响进行了评价。二、关于农机具生产制造。农机具生产是农业机械化的基础。面对极其破落的工业基础,中央人民政府在大力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改造旧厂,建设新厂,积极建设和发展农机工业,试制和生产各种农机具,以满足推广需求;同时,通过强化计划管理、企业管理和产品质量管理,提高生产的计划性,统一产品规格,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文章对我国农机工业建设、生产计划管理、企业制度建设和质量管理分时期进行了论述,肯定了农机工业建设成就和贡献,分析了当时工业生产和管理存在的不足。三、关于农业机械化试点。从建国之初,我国便开始农业机械化试点,当时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建设机械化国营农场和农业拖拉机站。建设国营农场建设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了粮食供给,安置了退役军人,加快了边疆建设,而且探索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经验;拖拉机站通过为农民代耕服务,展示了农业机械化的优越性,积累了机务管理经验,培养了农机使用和管理干部。文章叙述了1950年代我国国营农场和拖拉机站的发展过程,总结了它们在农业机械化示范中的作用,分析了拖拉机站管理体制变化的得失。四、关于重要农业机械的研究和试制。从建国初期开始,中央人民政府就比较注重农业机械科研工作。通过建立农机具研究机构和农机试验鉴定站,成立农机试验鉴定组,调查了解农具需求,进行各种新旧农具对比试验和鉴定,研制新式农具;同时,在少量引进国外大型农业机械的基础上,仿造和试制大型农业机械。文章结合拖拉机和绳索牵引机的试制和研发情况,论述了我国的农机研制政策、措施及发展,剖析了政策的作用和失误。五、关于农具改革运动。大跃进时期,我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具改革运动。中央人民政府号召“全党动员、全民动手”,要求各地“就地取材、就地制造”,全面开展农具改革运动,大搞车子化、滚珠轴承化、半机械化,以求通过群众运动和土法上马,尽快实现农业机械化。文章在认真查阅各种报刊、杂志和文集相关报道和文章的基础上,结合人物采访,回顾了农具改革运动的基本过程,并结合滚珠轴承化和深耕农具改革,对农具改革运动的具体实践进行了剖析,对农具改革运动的政策、特征和成效进行了评价。本文的贡献还包括运用政策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对1950年代我国农业机械化政策的进行了总结,对制定主体、过程和方法,政策的执行和监督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对毛泽东等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对农业机械化政策及进程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