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口教堂是一个以真耶稣教会为背景的基督教堂,地处N省的北部H市的东边。山口教堂自1999年成立以来,迅速发展成为H市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基督教堂。但是,山口教堂在H市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教会内部分化、教会与其他基督教派别之间的竞争与矛盾、教会与宗教管理部门之间的抵牾与纠葛等诸多复杂而有趣的现象。山口教堂的发展过程并不单纯是一个教会怎样发展的问题,其中还交织着各样的立场矛盾、权力争夺、利益冲突等复杂关系。这些复杂关系都可以整合到宗教权威这个概念中来。因此,本文尝试着从权威的角度来讨论和解释个案情况。第一章和第二章是本研究的绪论部分。第一章主要交待研究背景、研究缘起与过程、文献综述以及研究的问题和研究意义。第二章则着重于理论与方法两方面,具体包括“宗教权威的建构与表达”这个概念的内涵及与宗教市场论和古典宗教社会学理论的对话、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的描述、研究立场和研究者身份的交待。接下来的两章是对个案背景和个案情况的介绍。第三章“个案背景介绍”分别从真耶稣教会的历史、H市基督教的历史和现状、山口教堂所处的社会生态环境和社会结构位置等方面来进行介绍,这样就把山口教堂置于宏观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之中检视,为理解后面的内容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第四章“走进山口教堂”就从教堂之外进入了教堂内部,交待了山口教堂所处的地理位置、教堂的内部组织结构以及信徒们的大概情况。从第五章至第八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用了四章的篇幅来论述实地调查中所了解到的个案情况,并且根据不同内容采纳了不同的表述方式。具体来说,第五章主要采用民族志写作中的“白描”方式详细介绍了山口教堂的各种宗教活动和仪式,这些仪式与象征既可以表达权威,又可以创造和再造权威。通过这些仪式和活动,教会权威渗入到信众之中,同时又为信众共同体通过这些仪式与活动所再生产出来。第六章主要以“讲故事”的叙事方式,描述了山口教堂如何从三个非法聚会点合并成立为合法的教堂的过程,并讲述了山口教堂的两位宗教精英人物——刘执事和杨长老的信仰故事以及导致两人公开决裂的“按立风波”,通过这些故事11的讲述,实际上为讨论牧者权威和行政赋予的合法权威这两个概念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第七章和第八章分别详细论述了山口教堂与湖区教堂和宗教行政力量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具体来说,第七章主要描述了山口教堂在《圣经》的解释、争夺信徒及基督教两会的领导权等方面与湖区教堂产生的矛盾。第八章主要以“挂牌问题”、“年福节会风波”、“大河施洗”、“宗教法制培训班”等现象为中心来讨论了山口教堂与宗教局之间所存在的纠葛。这两章是本文的重点,因为这两章内容所呈现的问题直指本研究的理论关注点,即宗教权威的建构方式与表达途径。最后一章是结论、反思与结语部分。在结论部分,本文在借鉴西方理论家有关权威讨论的基础上,结合个案的经验材料,把“宗教权威”界定为“一个宗教组织内由神职人员表达的牧者权威、诠释《圣经》而获得的神学权威、宗教仪式所承载的象征性权威以及相关行政力量所赋予的合法性权威所建构起来的复合结构。它们直接表达为运作教会的组织能力、对教会内部信徒所具有的凝聚能力,以及存在于其他社会组织、宗教组织乃至国家行政话语之间的互动能力”。本文是基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宗教权威的,即宗教权威是可以被采取多种方式建构起来的,并能通过多种途径把这种权威表达出来。宗教权威具有吉登斯所讲的“社会结构”特征,包括使动性(enabling)和制约性(constraining)两个方面。前者指“行动者使结构生成”,即宗教权威经由信徒群体的共同行动而建构起来,这是宗教权威的建构层面;后者指“结构又制约着行动者”,即信徒群体在宗教权威的制约下开展社会行动,这是宗教权威的表达层面。因此,本文希望不要太过分专注于“宗教权威”这一概念本身,而是要把重点放在“宗教权威”的建构方式、表达途径以及这一过程所反映出来的各种关系、利益和结构。本文进而提出“宗教权威的建构与表达”这一概念工具来概括和解读以山口教堂为中心的一系列事件,并在讨论个案中提出了“宗教权威的双重建构”概念、讨论了行政权威与宗教权威之间如何互动的问题。“宗教权威的建构与表达”这一概念弥补了西方宗教社会学理论(如宗教市场论)对中国宗教经验的解释不足,它不仅着重了作为行动者的宗教组织的具体行动逻辑,而且还把宗教组织置于更为广阔社会背景中进行考察,将宗教政策、行政权威与外部竞争等各种因素和力量结合起来。本研究所做的应该还相当有限,从个案角度来说,本研究是较深入地讨论了问题,但如放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背景言之,本研究就只能说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开启了这样一个基础,或许可以因此激发起一些研究者对于当代社会中宗教权威问题的关注,进而开始就宗教权威本身的建构与表达以及宗教权威与行政权威、社会文化之间关系等相关主题来从事更为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考察,这将有助于我们对于中国现代社会转型和变迁中的宗教现象产生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