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持续推进,“信息化时代”(Information Age)已经不能完全准确地描述人类现时期的社会形态,而是逐渐被“想象力时代”(Imagination Age)所代替。新时代中,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性将会逐步超过知识与信息。相应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内容以及培养方式也将会随之发生巨大变革。而处在大变革的前夜,我国教育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甚至可以说是危机重重,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教育目的(道德危机与潜规则德育);(2)教育内容(课堂教学危机与唯知识教育);(3)教育方式(组织管理危机与工厂化教育);(4)教育评价(评价方式危机与唯分数教育)。每一重教育危机的背后无不隐藏着想象力的危机。如何以一种富有想象力的教育形式,来培养出富有想象力的人,从而适应这个即将显现的富有想象力的时代,显然是本文的首要关切。想象教育论域也得以由此展开。借鉴马克斯·韦伯的理想型分析法,“想象力”将会是一个“透镜式”观察与研究当今社会尤其是教育领域的绝佳工具与突破口。鉴于想象基础理论的复杂性,将其引入教育领域,需要经历一个简约化的过程:通过想象理论的“奥卡姆剃刀”,想象力的家族概念和近亲家族概念将得到辨析与澄清;通过想象理论的“教育之眼”,想象理论的教育属性将逐步得到彰显。事实上,针对想象教育(Education Through Imagination)理论,加拿大(富有想象力教育)、美国(想象学习能力清单)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未来想象与创意人才培育计划)已经展开了富有成效的探索。这些探索成果将为我国想象教育论的本土转化与创生提供启示。本文在分析这些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综合借鉴维果斯基的心理工具理论以及基兰·伊根教授的“富有想象力教育”理论,尝试提出了想象教育(ETI)的四大理论基础与预设:(1)人人都有想象力并有想象的权利;(2)想象力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初级想象力和高级想象力纵向递进,认知想象力和情感想象力横向融合);(3)想象力可以被教授(基于心理工具与中介学习理论);(4)想象力是一种教育方法论(贯穿学科教育、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正是以这些理论预设为前提条件,本文又接着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想象教育策略体系:(1)课程组织策略(自上而下的主题中心式课程和自下而上的问题中心式课程);(2)教学设计策略(神话阶段、浪漫阶段和哲学阶段);(3)评价设计策略(想象力商数<Imagination Quotient>和想象力赤字<Imagination Deficit>。同时,在想象教育的本土转化与创生过程中,需要注意三个非常重要的中国语境问题:想象力的权利启蒙;针对知识与理性的态度;重视学业成就。展望未来想象教育的发展空间,主要分为三个层次:(1)从微观上讲,想象教育需要以理论与实践为根基,建立一套成熟完整的教学模式:(2)从中观上讲,想象教育要突破自身局限,经由想象教育(想象力中心)走向教育想象(以教育中心),让全体教育系统(包括学科在内)获得更大的可能性发展空间;(3)从宏观上讲,想象教育需要突破教育系统,走向社会,充分发挥教育或教育学想象力,以“教育立场”和“教育尺度”关照社会发展,并矢志于“教育国”的理想,这是教育人以及教育学人不应放弃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