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面对着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他们的价值观念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中受到了激烈的碰撞,由于心智尚未成熟,价值观念尚未定型,容易出现心理冲突与失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都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价值观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从而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但是目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却是十分匮乏。为了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从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和践行力度的角度出发,探索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路径,本研究采用邓明智编制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量表》和L.R.Derogatis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作为研究工具,选取广西8所高校的815名在校生进行调查,并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20.0对调查问卷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通过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差异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均值为4.19以上,这表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认同程度较高。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及友善12个因子的均值分别为4.16、4.06、4.42、3.69、4.42、3.65、4.27、4.31、4.54、3.99、4.38、4.39,爱国因子得分最高,平等因子得分最低。在人口统计学方面,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国家价值观总体、社会价值观总体和富强因子、公正因子、敬业因子、友善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民主因子、和谐因子、自由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文明因子、平等因子、法治因子、公民(个人)价值观总体、爱国因子则存在及其显著的差异性(P<0.01);不同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及其各因子差异性极其显著(P<0.01);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和谐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平等因子、法治因子、爱国因子、敬业因子上差异性极其显著(P<0.01),其他因子均无显著性差异;不管是否有学生干部经历,在国家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及民主因子、自由因子、平等因子、公正因子、法治因子上无显著差异(P>0.05),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富强因子、文明因子、和谐因子、诚信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公民(个人)价值观总体、爱国因子、敬业因子、友善因子则存在差异性极其显著(P<0.01)不同家庭类型的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各因子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28.1%,SCL-90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其中大学生中出现较多的心理问题依次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其他(饮食和睡眠)、焦虑。在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强迫症状因子上存在差异(P<0.05),在总均分及其他各因子上均无显著性别差异(P>0.05);不同年级大学生总均分及其各因子差异性极其显著(P<0.01);不同专业的大学生SCL-90各因子差异性极其显著(P<0.01);无论是否有学生干部经历大学生在SCL-90各因子上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家庭类型的大学生在SCL-90总均分、躯体化因子、敌对因子、其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抑郁因子、偏执因子、精神病性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性(P<0.01),其他的因子则无显著差异。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与SCL-90总均分呈显著的负相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越高,心理症状越少,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心理症状有负向预测作用,其解释率为5.8%,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正向预测作用,说明大学生心理症状的变化有5.8%是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除了自由因子与强迫症状因子、抑郁因子不存在相关性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因子和SCL-90各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国家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敬业因子作为大学生心理症状的预测变量,其对大学生心理症状产生的解释率为4.3%。最后,本研究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培育、践行和大学生个人方面提出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践行力度,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