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现代主义是为了颠覆一种陈旧的秩序,从而建立另一种秩序;西方后现代主义则对于外在信息的反映如同在信息本身一样,呈现出零碎繁杂的图景。 詹姆逊认为当西方后现代主义蜕变为一种国际性的文化思潮涌入第三世界国家(包括中国)之后,应该用“后现代性”来指称这种普泛而并非深化的现象。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为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新时期之初,电影主要承担政治宣传任务。上世纪80年代下半期,电影界进行“娱乐性”讨论,并使电影艺术逐渐增加娱乐成分,也使后现代特征电影的产生成为必然。 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流变,体现在对权力话语的改写、错位、疏离和消解上,呈现出明显的消费性能指,尽量满足观众的视听快感,稀释了人文内涵,荡平了美学深度。 西方后现代电影文本与中国近期电影文本,可以作视听经验、话语传达和叙述手段的比较,从而探寻它们之间的异同。 詹姆逊、鲍德里亚、卡罗尔、鲍德韦尔等西方后现代电影理论家思想新颖独特,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对中国近期电影理论有一定的影响,但也产生了一定的误读与嬗变。 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策略,主要采取拼贴与挪用、变形与戏仿、反讽与游戏等手法,从而达到解构经典和戏弄权威的目的。 西方的后现代艺术,完全是伴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而降生的。中国后现代特征电影带有某种前卫性和先锋性,受到社会转型的各种意识缠绕,必然会产生诸多变异,同时紧扣时代行进的脉搏。 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强化了世俗愿望的追求,拆解了英雄创业的神话,在放逐各种政治与道德权威话语的同时,破坏了具有历史主义特征的精神模式,使电影更加贴近百姓的感受经验。 中国80年代末期文化激进主义的失败,反过来促成了保守主义文化的迅速崛起。中国近期部分电影表现出对道德权威的冷漠,对激进理想的疏离,以及对于当下利益毫不掩饰的追求。 现代荒诞意识本来是西方理性崩溃与信仰失落的产物,但新时期中国后现代特征电影也有集中展示。就其本质而言,荒诞是以破碎的艺术形式描绘一个破碎的世界,是以丑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一个丑的审美对象,它来源于理性原则与客观现实的矛盾。 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价值,体现在冲击了传统观念、增加了电影类型和丰富了电影技术等方面,对中国本土电影的发展将会产生一定的推动力量。 中国加入WTO,面临着西方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更加强劲的冲击。中国本土电影要想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在地域色彩、风俗展示、价值观念、审美特色上保持中华民族独特的东方品格。 在西方电影大量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中国本土电影要发现和学习它们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使作品好看、耐看,具有优秀的艺术品格,逐步推向国际市场。借鉴后殖民主义理论,避免惶恐与迷失,增强自信心,提高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在全球化语境中,中国电影编导对于民族传统应有文化自信、自主和自强的精神,使古老的东方文化在电影文本中萌发生机;对于世界优秀文化,则要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从而创造出具有大国风范的电影文本与电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