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对象“灵香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三大香料(肉桂、八角、灵香草)之一,主要生长在以广西金秀大瑶山为主的亚热带山脉边缘地区,其干品香气淡雅高贵且耐久,具有很高的药用及经济开发利用价值。至少在唐代,灵香草就一直做为贡品上贡朝廷,以致需求量巨增,不得不采用人工种植的方法,进而推进了灵香草种植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与灵香草有关的经济、文化及习俗的发展。因古代大瑶山地处零陵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设为郡治)地望边缘,以致文献中有关灵香草的记载多以“零陵香”出现,且大多散见于本草、药剂、地方志及一些诗文当中,但大都文字简略、语嫣不详;1949年以后,国内学界对灵香草的研究,出于经济的需求,其着眼点亦大多限于植物学、化工应用等方面,而医疗方面仅1957年有一篇略有涉及,而文化方面的研究则一直尚付阙如,本文之研究意在填补此一空白。通过文献查找、田野考察及测量数据的分析,本文对灵香草的历史、文化及其与瑶族相关的习俗作了初步的爬梳考证;对灵香草的古今应用作了多角度的比较研究;并通过历史上灵香草的贸易,展现了一幅大瑶山瑶民与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民族几百年的交流图景。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大概可归纳为如下6点:①通过对史料的爬梳和田野考察,指出今天的灵香草即古之所谓“零陵香”,且具体应为“蒙州零陵香”;②通过对史料的整理和分析,得出古时零陵香的种植并非产自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而是汉武帝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所设零陵郡治所在的一个更广阔地区,涵盖湖南、广西、广东等省部分地区,笔者认为大瑶山也在其中;③通过对文献的详细解读,得出“零陵香”与古之所谓“兰”、“蕙”、“薰”等三名曾互为混用,“兰”、“蕙”、“薰”曾是“零陵香”的别名和曾用名,而“薰”和“蕙”亦可能是“零陵香”之根与叶的别称;④通过对灵香草现存加工工艺的考察,得知其与古代“零陵香”的加工工艺十分相似,知今之“灵香草”实即古代之“零陵香”;⑤通过史料的挖掘,得知“零陵香”在历史某个支点上,曾经是古代统治阶级认识并推动大瑶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之一;⑥通过对灵香草贸易的介绍,提出了正是灵香草贸易推动了大瑶山与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技术传播、宗教融合等。并对其产业化提出了些许不成熟建议。因实验器材、时间和经费等条件限制,本论文未将灵香草避孕成分作详细的实验数据分析,希望有机会能尽快弥补此一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