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观察解痉行瘀定晕方治疗气郁血滞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其疗效机理,以期提高CV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工作能力,从而为临床治疗CV提供有效方药。方法:共选择100例气郁血滞型颈性眩晕患者。单盲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逐瘀通脉胶囊2粒,每日3次,口服;0.9%盐水200mL+疏血通4mL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解痉行瘀定晕方治疗,每日1剂,水煎2次滤液400mL,200mL/袋/次,每日2次,口服,14d为1疗程。将两组患者于入院当天和用药后第14d进行CV症状与功能评分,通过中医症候、体征评分、眩晕轻重及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评定以评价疗效,观察血流变学指标,行颅内多普勒比较各项观察值,并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所作记录作为安全性观测统计资料。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痊愈37例,显效8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痊愈28例,显效14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9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眩晕程度均好转,且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全血高切比粘度、低切比粘度和红细胞压积比较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左椎动脉Vp、Vd、Vm和PI值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左椎动脉Vp、Vd、Vm和PI值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右椎动脉Vp、Vd、Vm和PI值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右椎动脉Vp、Vd、Vm和PI值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基底动脉Vp、Vd、Vm和PI值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基底动脉Vp、Vd、Vm和PI值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观察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结论:本研究说明解痉行瘀定晕方治疗气郁血滞型颈性眩晕,经过治疗组和对照组的CV症状与功能评估计分、疗效比较、血流变学和TCD各观察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解痉行瘀定晕方对CV有明显的疗效,能明显消除和改善临床症状,使眩晕症状好转。同时药物安全性检测结果表明,该药物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