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途径传播的疾病,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致。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人群中发生率很高,它不仅可导致肝脏炎症坏死,而且大部分患者会形成慢性感染,发展成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甚至肝细胞肝癌。肝硬化和肝细胞肝癌是慢性丙型肝炎的主要死亡原因,其中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肝功能失代偿的发生率约3%-4%/年,肝细胞癌发生率为1.4%-6.9%/年,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年存活率为80%,一旦出现失代偿,10年存活率为25%。慢性丙型肝炎遍及全球且极其严重,因此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成为一项重要课题。迄今为止尚无有效疫苗可预防丙型肝炎的发生。干扰素对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自然史的影响是肯定的,因而抗丙型肝炎病毒是丙型肝炎治疗最主要、最根本的措施,而聚乙二醇化α-2a干扰素(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认为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最佳治疗方案。本研究旨在通过聚乙二醇化α-2a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与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疗效进行对比,并探讨影响干扰素疗效的相关因素与疗效的关系,以便再治疗前去除相关混淆因素,获得更好的疗效。本研究应用临床对照研究方法,对2006-2009年本院住院的已明确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的并且进行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86例患者与同期明确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并进行普通干扰素α(IFN)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74例患者进行比较。派罗欣组:派罗欣180ug,皮下注射,每周1次;对照组:普通重组干扰素α500万U,皮下注射,每周3次。两组均口服利巴韦林600--1200mg/d,治疗时间均为48周,两组患者的可比性良好。通过治疗前后及过程中分别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HCV-RNA含量来获得病毒学和生化学应答的情况进行比较两组的疗效。并且着重对派罗欣组的患者的基因型进行检测,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并跟踪丙型肝炎病毒含量。对不同的基因型和病毒含量等因素对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效果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同时总结其他影响其疗效的相关因素适时进行健康教育,以便形成更科学更优化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获得更好的抗病毒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