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苯尼考微囊的释放特性评价及其在猪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jian101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进行了氟苯尼考缓释微囊的体外释放度和氟苯尼考缓释微囊和氟苯尼考粉在猪体内的比较药动学的研究。通过药动学参数的比较和缓释微囊体内外相关性的分析为氟苯尼考缓释微囊的进一步研发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氟苯尼考体外释放度试验方法参照《中国兽药典》(2015版)释放度测定法第一法(篮法),在100 r/min转速,37℃±0.5℃的条件下,以p H1.2盐酸溶液、p H4.3醋酸缓冲液(含0.5%SDS)和p H6.8磷酸盐缓冲液(含0.5%SDS)为释放介质。在不同时间点采样后用HPLC-UV法进行含量测定,计算氟苯尼考制剂在不同时间点的累积释放度。用Origin Pro8.0对药物累积释放度-时间数据分别进行零级方程、First-order方程和Higuchi方程拟合。结果显示氟苯尼考缓释颗粒在p H1.2盐酸溶液中4 h内累积释放度为11.18%~13.43%;在p H4.3醋酸缓冲液(含0.5%SDS)和p H6.8磷酸盐缓冲液(含0.5%SDS)中8 h内缓慢且完全释放,没有突释。将32头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头,分别拌饲口服10%氟苯尼考缓释微囊,灌服10%氟苯尼考缓释微囊,灌服10%氟苯尼考粉剂,静脉注射5%氟苯尼考注射液,均为单剂量给药20 mg/kg b.w.。单剂量给药14 d后,从32头猪中随机挑选7头,进行缓释微囊多剂量给药研究。血浆样品提取后用HPLC-UV法进行检测,使用Winnonlin5.2.1软件非房室模型计算各药动参数。拌饲口服氟苯尼考缓释微囊组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所示: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58.410±9.436 h±μg/m L,平均滞留时间(MRT)为8.919±0.773 h,消除半衰期(t1/2)为5.480±0.508 h,达峰时间(Tmax)为3.625±0.518 h,达峰浓度(Cmax)为5.622±0.580μg/m L。灌服氟苯尼考粉剂组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所示: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100.885±9.355 h±μg/m L,平均滞留时间(MRT)为5.595±0.493 h,消除半衰期(t1/2)为3.534±0.313 h,达峰时间(Tmax)为1.406±0.533 h,达峰浓度(Cmax)为15.049±1.832μg/m L。灌服氟苯尼考缓释微囊组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所示: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66.568±8.876 h±μg/m L,平均滞留时间(MRT)为9.178±1.165,消除半衰期(t1/2)为5.125±0.861 h,达峰时间(Tmax)为4.00±0.926 h,达峰浓度(Cmax)为6.367±1.279μg/m L。静注氟苯尼考注射液组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所示: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104.814±11.626 h±μg/m L,表观分布容积(Vd)为0.943±0.064 m L/kg,体清除率(CL)为0.193±0.022 m L/h/kg,消除半衰期(t1/2)为3.418±0.382 h,达峰浓度(Cmax)为25.028±2.075μg/m L。缓释微囊多剂量给药的血药稳态谷浓度Cssmin为4.093±0.386μg/m L,血药稳态峰浓度Cssmax为6.589±0.669μg/m L。灌服氟苯尼考缓释微囊和氟苯尼考粉剂后的药动学参数比较,灌服缓释微囊比灌服粉剂Tmax明显延迟,Cmax显著降低,t1/2著增大,Vd显著增大,F下降了32.76%,统计分析表明缓释微囊组和粉剂组的Tmax、Cmax、Vd和t1/2β均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本试验中缓释微囊可延长药物在肠道内的释放时间,降低血药峰浓度,且在机体内广泛分布。多剂量给药血药浓度数据表明,正常给药情况下缓释微囊能维持稳定的浓度,峰浓度的降低和绝对生物利用度的下降表明缓释微囊比粉剂可能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对微囊体外释放和体内吸收百分率进行线性回归,结果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均大于其临界相关系数,表明微囊在不同释放介质中均具有较好的体内外相关性,其中p H1.2的盐酸缓冲溶液中缓释微囊的体内外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最大,体内外相关性最强。
其他文献
胚胎着床与蜕膜化在早期妊娠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甲状腺激素属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中重要的激素,在机体发育、新陈代谢以及生殖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人和啮齿类动物的子宫中,甲状腺激素受体(Thyroid hormone receptor,THR)和脱碘酶(Deiodinase,DIO)等与甲状腺激素相关的基因均有表达,并在妊娠时期发挥特定的作用。然而。甲状腺功能紊乱对于生殖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学位
抗生素广泛和不合理使用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性的日益严重,难以或无法治疗的耐药性细菌变得越来越普遍,并引起全球性的健康危机。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抗生素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主要是质粒介导的,然而随着全基因组测序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噬菌体在介导微生物与环境之间耐药基因水平转移的能力被大大低估。我们前期研究表明分离自屠宰肉的沙门菌中P1噬菌体整合了blaCTX-M-27基因(P1-blaCTX-M
学位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在细菌病原体之间传播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为医院、社区及动物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致病性在革兰氏阳性菌中排首位。肠球菌的致病性在革兰氏阳性菌中仅次于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肠球菌的固有耐药性对多数抗生素产生不同程度耐药。随着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
学位
作为全球最大的肉鸡消费国和生产国,我国在肉鸡生产中普遍使用抗菌药。阿莫西林、金霉素、氟苯尼考由于抗菌效果好且副作用较少,被广泛应用于肉鸡养殖业。探究阿莫西林、金霉素和氟苯尼考对肉鸡肠道菌群耐药基因组和菌群结构的影响有助于指导生产实践中合理使用抗菌药、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本研究立足于此背景,运用宏基因组学技术研究了肉鸡分别饲用阿莫西林、金霉素、氟苯尼考后,肠道菌群耐药基因组和菌群结构的变化规
学位
大肠杆菌是一种重要的机会致病菌。由于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机制,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尤其是碳青霉烯类药物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引起的感染治疗效果不佳。目前,已出现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多重耐药菌株,但是尚未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有证据提出多黏菌素类抗生素在此类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柱作用。由于越来越多的黏菌素的使用使大肠杆菌对黏菌素的敏感性降低,特别是质粒介导的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的出现可能导致黏菌素
学位
自20世纪初开始使用抗生素以来,人类医疗健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随着抗生素在人类医学和畜牧业中的不合理应用,加速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流行。黏菌素作为治疗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其地位尤为重要。但自2015年质粒介导的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首次被报道后,黏菌素耐药性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随后世界各地相继检出mcr-1,呈现全球流行趋势,这给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治疗带来
学位
磷霉素是一种磷酸烯醇丙酮酸类似物,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广谱杀菌活性,常用于治疗由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和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所引起的非复杂性尿路感染。fosA基因目前是引起肠杆菌对磷霉素耐药的最常见耐药基因,可位于质粒或染色体上。大肠杆菌所携带的质粒介导的fosA基因大多来源于其他肠杆菌,如克吕沃尔氏菌属(fosA3、fosA4)、克雷伯氏菌属(fosA5、fosA6和fo
学位
为对候鸟源细菌进行耐药性调查及探究其与栖息地生态因子的关联性,本研究采集2019年青海湖候鸟栖息地候鸟粪便及各生态因子样本(牛羊粪便、土壤及水体样本),结合宏基因组学、高通量荧光定量PCR技术及传统分菌检测技术优势,对各类样本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耐药基因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Network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各类样本耐药基因与菌群结构的关联性以及不同来源样品间耐药
学位
近年来,细菌耐药性发展愈演愈烈,尤其是多重耐药、泛耐药及全耐药菌株的出现与流行,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难题。质粒作为临床多种重要耐药基因的主要载体,可介导耐药基因在不同地区、来源及菌种之间传播。肠杆菌中部分质粒常同时携带多个耐药基因,通过水平传播介导这些耐药基因共转移,从而形成多重耐药株,如IncHⅠ2和IncFⅡ质粒。IncHⅠ2和IncFⅡ型质粒是肠杆菌科细菌中的主要流行质粒,IncFⅡ质粒中的I
学位
AcrAB-TolC外排泵是一个广泛存在于大肠杆菌、沙门菌、克雷伯菌等的三聚体外排系统。由于其底物多样,可介导对包括喹诺酮类药物在内的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我们前期研究发现耐药沙门菌AcrBP319L突变使得AcrAB外排作用更加灵活从而赋予了菌株更强的耐药性,而且该位点突变可能与AcrA发生相互作用。本研究进一步探讨AcrBP319与AcrA可能发生相互作用的位点,通过AcrAB同源建模发现可能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