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乡村旅游呈现蓬勃发展势态,但乡村旅游规划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目前,专门指导我国乡村旅游规划的规范缺乏,乡村旅游地的规划忽视了乡村不同于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地方,即乡村的主体——社区。乡村旅游规划需要有自己的特点,即基于乡村社区空间和社区居民的旅游规划,才能通过规划使乡村走上持续健康的道路。
本文在总结我国乡村旅游规划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乡村旅游规划的理论支撑,基于社区“双三”模型,初步构建了乡村旅游规划理论框架,提出了基于“双三”模型的三维空间和三类人群的系列规划思路;将此框架应用于两种类型乡村旅游地规划,并从资源、客源、功能分区、产品设计、设施设计、社区参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对两种类型乡村旅游地做了比较;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乡村旅游规划理论框架的完善,并提出了两类乡村旅游地规划重点关注的方面。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基于社区“双三”模型的乡村旅游规划框架构建,明确了规划原则、规划程序和规划内容。即保护优先与稳步发展、整体、生态与文化真实性、多方参与和利益共享、创新和特色比较等原则;调查——分析、目标确定——规划——保障措施的基本规划程序:基本调研、发展战略、功能分区、产品设计等10个方面内容。
(2)“三维空间”和“三类人群”系列规划思路是一种新的规划视角。三维空间旅游资源的异质性决定不同旅游产品设计,产品的设计又决定着相关旅游服务设施,形成资源——产品——设施的规划新思路;“三类人群”的社区参与贯穿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的全过程,社区参与旅游的规划为:社区居民潜力调查——社区就业机会——对居民教育、培训——使能力与就业机会匹配。
(3)“双三”模型乡村旅游规划理论规划框架适合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地规划。
(4)近郊型、边远型乡村旅游地由于资源、客源的不同,在发展战略、用地布局、产品设计、设施设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划侧重有所不同。
(5)关注近郊型、边远型乡村旅游地在规划原则、规划作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人为干扰等方面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