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初,在五四运动的带动下,白话文运动蓬勃开展,外国诗歌开始译介进中国,中外诗歌的交流与日俱增。随着外国优秀文学作品的大量翻译引进,关于语言“欧化”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受到知识分子的关注。在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运用了欧化的翻译方法。欧化在当时的文化运动中,是一个绝对不可以忽视的现象,同时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当时在文化界主要有两种观点针锋相对。一部分学者认为,欧化在当时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下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与语法,使汉语的表达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也推动了白话文运动的蓬勃发展;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欧化的语法和词汇过于生硬,破坏了汉语固有的秩序和美感,应该对此加以驳斥和拒绝。直至今日,很多学者认为,欧化对汉语是一种冲击,汉语对欧洲语言的吸收也不会是有机地消化于内部,而只是呈现出外形上的畸变。欧化使汉语的美感遭到破坏。由于欧化,汉语正在变成一种二流的,模仿性的语言,失去了自己的个性,也失去了感情和神采。本论文则针对有关争议,结合“五四”时期泰戈尔诗歌翻译的具体文本示例分析进行阐释。本论文所运用的基本理论为语言接触理论。语言接触是指不同语言群体之间因为相互交流而引起的语言上的相互影响。语言的内部接触会产生结构上的影响,比如成分或手段的借用或渗透,甚至规则的改变,系统或结构的变化。一种语言通过相互接触,吸收其他语言的某些成分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表达能力。英汉语之间也存在着大量的接触。通过中英双语者的扩散,也就是翻译的作用,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则逐渐接受了一种英语语言思维方式,一种比较精密的语法体系。而这便是语言接触的结果。在五四运动时期,这种英汉语言接触对于推进白话文运动,丰富汉语的表达形式有着重要的意义。五四时期新诗的萌芽与发展与当时译介国外散文诗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本论文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以泰戈尔散文诗在当时的汉译为个案进行研究。在对冰心与郑振铎所翻译的泰戈尔四本重要散文诗集进行量化统计之后,笔者选择其中最为频繁,也最为典型的三种结构句式-----语序倒置,被字句以及人称代词“he”,“she”and“it”的欧化翻译进行逐一分析,从而说明泰戈尔散文诗的汉译以及欧化的翻译策略对五四时期的新诗语言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最后,本文指出,要正视欧化以及五四时期外国诗歌的汉译,特别要着重分析其积极影响以及翻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