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时期处于近代汉语后期,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汉语的助词系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特色。本文以明清时期同属山东方言的三部语料——《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为基本研究素材,在穷尽调查三部语料助词的基础上,调理出了结构助词、动态助词、事态助词、语气助词、比况助词、概数助词六大类别作为研究对象,对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的发展演变及相关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论文主体由八个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介绍了助词的研究现状,研究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的意义、材料、方法,研究的基本思路,同时对行文中的有关体例进行了说明。 第一章对结构助词“底”、“地”、“得”字形字音、句法功能、语法地位的演变进行了全面的描写和分析,指出这一时期三个结构助词发展演变的重点是语音的轻化、字形的更换及语法功能的丰富。 第二章对动态助词“着”、“了”、“过”、“将”从句法、语义的角度进行了描写和分析,指出这一时期它们所具有的特点及“着”、“了”、“过”在同类助词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动态助词的代表词。 第三章对事态助词“了”、“来”进行了描写分析,指出事态助词“了”的语法功能已趋于成熟并成为事态助词的代表词,“来”仍处于向专表曾然的语法标记转化的过程中。 第四章对语气助词“么”、“呢”、“哩”、“呵(阿、啊)”、“呀”、“也”、“罢”、“着”、“时”、“的”、“着哩”、“哩么”、“罢了”、“也罢”、“便了”、“便是”、“就是(了)”、“不成”进行了全面的描写和分析,指出这一时期语气助词正经历着这样几方面的变化:语法功能的调整、字音字形的变化及新成员的产生。 第五章对比况助词的两大派系“似”系比况助词、“般”系比况助词从来源、词形的变化、功能的扩展几个方面进行了描写和分析,指出这一时期的比况助词通过调整、规范,“似”系比况助词选择了“似的”,“般”系比况助词选择了“一般”作为各自的重点词来使用。 第六章对概数助词“来”、“把”、“数”从句法结构、使用特点两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描写与分析,指出它们在结构上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的一致性及差异性。 结语部分在对三部语料助词描写分析的基础上,对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的一些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对语法化的有关理论进行了验证和思考,并提出了词素化理论。 助词是一个相对稳定而又不断发展演变的词类,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明清山东方言的助词系统也呈现出了既不同于上古、中古、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