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犬作为实验动物制成绞窄性肠梗阻病理模型,选用35只杂交犬随机分为7组:对照组、实验1组(缺血再灌注组,直接解除梗阻)、实验2组(切除吻合组,切除梗阻肠管进行吻合);实验组又依解除梗阻时间点的不同分为2h、4h、6h组。研究肠绞窄后采用不同方法解除梗阻前后门静脉血中内毒素的动态变化规律和心、肝、脾、肺、肾、肠系膜淋巴结中移位细菌的种类、程度、致病力、药敏试验以及病理学变化,探讨肠梗阻发生后细菌和内毒素移位及其对机体的致病作用,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门静脉血浆中内毒素含量随着梗阻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各实验组均在解除梗阻后的第一时间点呈急剧升高而随后呈缓慢增高趋势。灌注组在解除梗阻后的不同时间点的内毒素含量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1),极显著地高于解除前(p<0.01);吻合组在切除吻合后的不同时间点的内毒素含量也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与解除梗阻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吻合组各小组与灌注组对应组相比,内毒素值显著降低(p<0.05)。移位菌以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实验组中部分细菌具有致病力,对照组的移位菌无致病力。随着解除梗阻时间的延长,移位至内脏器官的细菌数量、种类、毒力率(毒力菌株数/细菌总数)均呈上升趋势。吻合组中各小组移位细菌的种类、数量、毒力细菌数、毒力率显著低于灌注组。所有移位细菌对氨曲南、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氧氟沙星等敏感率较高,而对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敏感率较低。吻合组中分离细菌对16种抗菌药的敏感率与灌注组移位菌的敏感率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病理学观察发现,梗阻2h肠管呈可复性损伤,梗阻6h肠管已完全坏死,梗阻4h肠管介于可复与不可复损伤之间;吻合组各小组组织器官病变均较灌注组对应组轻微。 绞窄性肠梗阻发生后会发生严重的细菌和内毒素移位,部分移位细菌毒力增强,血浆中内毒素值显著升高,细菌和内毒素移位是造成机体远隔器官病理损害的首要因素。采取肠管切除吻合的方法解除梗阻能降低细菌移位的程度和毒力以及门静脉血浆中内毒素含量,减轻结扎段肠管以及心、肝、脾、肺、肾等远隔器官的病理损伤。绞窄性肠梗阻发生后应及时应用敏感抗菌类药物以阻止或减轻细菌移位,控制内源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