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广大读者中,“老舍”是一个享有盛誉的名字。他的小说和戏剧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跨越时空的强大艺术生命力。《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都已成为中国文学艺术史浩浩长河中的经典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能够经得起岁月敲打与琢磨的作家廖若星辰,老舍却是其中最为灿烂的一颗。 老舍作品第一次走出国门,掀起世界性翻译热潮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5年,发源地是美国。但是,它很快就遍布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一直持续到50年代初。 1945年,美国翻译家伊文·金(Evan King)翻译了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译名为Rickshaw Boy由纽约Reynal & Hitchcock公司出版。该书面世后,一时风靡美国。发行量高达百万余册。它不仅成为美国“每日一书”俱乐部的代表作,还被列为全年的畅销书,甚而祥子的命运竟成了美国人经常讨论的话题。接着,老舍的另外四部长篇名著也分别被译成英文。在短短的两三年内,老舍的这些名著在西方世界的中心美英两国如此集中的出版,自然引起辐射性的广泛传播。伊文·金的《骆驼祥子》很快被译成瑞典文、德文、法文、意大利文、捷克文和西班牙文等。 现在,老舍的大部分作品已被译成数十种语言,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同时,翻译延伸了老舍作品的生命力,扩大了它世界性的阅读范围,使老舍获得了国际声誉。 然而,国内翻译界对老舍作品的翻译研究却相对薄弱。这一领域的研究虽然有学者开始涉猎,但是还远远不够,且未能深入其中,做出令人满意的结果。因此,本文选取了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试图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作者集数十年对洋车夫生活的观察,认真搜集材料和构思后,写出的一部现实主义杰作。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祥子这一不朽的艺术 ACo门口p tta!ccStudyof山eEn诌Hsb VeVem!onsofh口m0刀口,IPZI 形象。在风格上不是以故事情节取胜,不事技巧上的渲染,也不过分使用大量的幽 默吸引读者,而运用朴实的叙述完成人物性格的创造和主题的表达。与此相适应, 在语言上表现为质朴无华、干狰利落,散发着北京地方语言的乡土气息。 老舍是一位有着独特风格的作家。如何将其文化色彩浓郁的小说译成同原文风 格一样的译入语著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通过对这样的一部作品的两种译本 在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上的对比研究,笔者希望达到这样的目的:探索那些可以用 于指导汉译英实践的翻译规律,对中国文学名著的翻译,尤其是文化色彩浓厚的小 说的翻译,提出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和可供参考的办法。 对文学翻译来说,译作应尽可能地把原文的文化色彩传递给译文的读者,即在 译文读者中产生原作在原文读者中相似的感受。这就涉及到功能对等的问题。因此, 本文第一章将首先介绍对国内外翻译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奈达博士的功能对等理论, 以此作为对两种译本进行分析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将对老舍及其作品进行研究,重点介绍、分析其艺术风格和代表作《骆 驼祥子》。在文学翻译中,为了能把原作的精神翻译过来,这一步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章、第四章分别从语言及文化两个方面对两种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第三章语言层面的对比从词汇、句法、风格上分别进行探讨。其中如何在译入 语中再现原著的风格是本章乃至全文的重点。本文作者运用刘亦庆等翻译理论家的 研究成果,探讨了《骆驼祥子》这部具有独特风格的地域小说在翻译中的风格再现 问题。不同的译者所选取的方法和技巧是值得我们借鉴参考的。 第四章文化层面的对比分别从书名、典故、成语及俗语、谚语等的翻译方面进 行对比。 综合《骆驼祥子》这样的中文名著的两个英译本在语言,文化两方面的对比研 究,笔者认为,在中文小说,特别是文化色彩浓厚的小说的翻译中,尤其是在语言 方面,追求意义对等,读者同等反映,有着积极的意义。但也必须考虑到由于各国 文化的不同,同等反映,在文化上,不易达到,并且文化交流的目的是互通有无, 译者应尽量把中国的文化介绍到国外去。即,要考虑到译人语的可接受性,语言上 VI ”\ AC()ffiPatatlopStUdy()fthCEflgllShVeFSlOflSOfLUOtUOXtangrJ 符合译入语的规范要求,把意义准确明白地传达过去,避免意义的曲解,同时,又 要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