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研究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jiujieju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条件之一,“生态条件的变化,在一定意义上有时曾经改变了社会史的进程”。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及生态环境变迁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生态环境变迁与魏晋南北朝社会的相互影响。从东汉至隋唐的这一时期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寒冷期,是一个气候异常期。经过先秦两汉的开发与无数次战争的涂炭,平原地区已无森林可言,深山地区的植被开始遭到破坏。该期水资源甚为丰富,野生动物也广为分布,但也呈下降态势。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频数最高的是水旱之灾,其次为地震、风灾、霜雪、疫灾、蝗灾等。除了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觑。人为地对生态的破坏有战乱狩猎、垦田伐木等人类行为,这些行为较之自然因素为害之烈更加严重。该期寒冷干旱的气候直接影响着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使其不得不向南迁移,从而加剧了与汉族社会的矛盾。气候的变迁对农业社会的影响更加严重,因农业欠收,兵祸连绵,中原地区农业人口或死于天灾人祸,或逃往他乡,人口急剧下降。游牧民族重又迁入,经济再次由农转牧。由于畜牧经济发展的需要,使一些被开垦的地方重新成为牧场,秦汉以来形成的农耕景观又恢复为草原景观,客观上对自然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本文还以北魏由平城迁都洛阳为例,进行了气候学原因的分析。北魏的迁都,由北而南,从生产生活方式来说,是由游牧社会渐转为农耕社会的过程。北方少数民族移民南下的根本目的是希冀通过新的经济活动空间的开拓,调节由于气候变迁引起的自然条件的恶化,造成人口相对过剩与生产资料来源相对缩减的矛盾,缓解游牧民族为此而面临的生存危机。
其他文献
词汇学习是学习者二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研究者(Nagy,1985;Kiyochi, 1988;Elley & Mangubhai,1983)对母语和二语学习者的研究发现通过语境学习词汇是最有效的词汇习得方法之一
<正> 那天清晨,我吸着清新而有点凉意的空气,披着旭日的光辉,兴致勃勃地去登山。爬至山头,在乱石窝里,我惊奇地发现了这块奇石(见图)。此石青灰色,石质细腻,形状和大小酷象一
知识型员工是指在企业中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效率的员工,他们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对知
与大多数电视台一样,随着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依靠现有设备和系统已经无法适应和满足电视节目制播发展的要求,多年陈旧的节目生产、管理、运营等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致使
底层电影的命名源于对“第六代”导演的关注。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对于第五代电影的热情开始减退,而此时,一群被命名为“第六代”的年轻导演开始活跃在中国的影坛上。
本文从理解知识和知识建构的概念出发,分析了知识建构的特点,比较了知识建构与传统学习的差异,阐述了知识建构的方式,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理论的角度讨论了有效促进知识建
目的:探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0例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40例患者中,原发于腹膜后22例,纵隔1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分布广泛,介绍了海底热液硫化物开采情况,阐述了目前硫化物矿区的申请和资源评价状况。综合研究表明,认识海底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提高对海底多金属矿集
新疆手工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出土文物考证及史料记述,公元前十八世纪已有毡制品生产。公元前十世纪和田玉器就己传至河南安阳。公元前二世纪内地的丝绸、炼铁术已传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