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收集到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心率患者的冠状动脉CTA(computer tomographic angiography)成像数据应用噪声添加软件进行处理,模拟出不同管电流情况下的横断面图像,比较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心率的患者在进行冠状动脉CTA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时使用的最适低管电流值,从而大幅度地降低不能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的患者的受照剂量。材料与方法在2013年4月-10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科行冠状动脉CTA检查且确诊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心率(心率在65次/min以上)的患者中,收集体重指数(body massindex,BMI)>24和≤24的患者各21例,应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对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A扫描。对获得的CTA横断面图像应用噪声添加软件分别模拟出150、250、350、450、550mA的5种低剂量影像。通过对不同管电流值下图像的病灶显示情况和图像的影像质量进行对比评价,得出既能使患者接受最小辐射剂量又能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的最适管电流值。图像质量根据血管显示清晰度、病变显示情况等采用1-5分的评分制,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分别采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BMI>24组中,5组模拟图像与原始图像均可清晰显示非钙化斑块15枚、混合斑块10枚、血管狭窄30段(其中轻度狭窄24段、中度狭窄6段);BMI≤24组中,5组模拟图像与原始图像均可清晰显示非钙化斑块17枚、混合斑块11枚、血管狭窄29段(其中轻度狭窄21段、中度狭窄8段),两组中6种不同管电流值下检出病灶的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24组中,常规管电流组图像质量评分为5分14个、4分7个,当管电流为350mA时评分为5分14个、4分7个,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当管电流降至250mA时评分为5分3个、4分7个、3分7个、2分4个,常规管电流组与250mA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24组中,常规管电流组图像质量评分为5分16个、4分5个,当管电流为250mA时评分为5分14个、4分7个,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当管电流降低至150mA时评分为5分2个、4分9个、3分8个、2分2个、,常规管电流组与150mA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冠状动脉CTA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中,BMI>24和≤24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心率的患者最适低管电流值分别为350mA和250mA,采用降低管电流的方法能够很大幅度地降低不能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的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同时获得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目的验证在应用冠状动脉CTA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进行扫描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心率的患者中,BMI>24和≤24的患者最适合的低管电流值分别为350mA和250mA的可行性。材料及方法在2013年10月-2014年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被确诊或拟诊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心率(心率在65次/min以上)的患者中,收集BMI>24和≤24的患者各20例。将BMI>24的20例患者随机分入常规管电流(650mA)组和低管电流(350mA)组,每组各10例;BMI≤24的20例患者随机分入常规管电流(650mA)组和低管电流(250mA)组,每组各10例。应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进行冠状动脉CTA扫描,检查完毕后分别记录各组CTDIvol和DLP(does LengthProduct)的数值,将得到的冠状动脉CTA图像传入ADW4.3独立工作站,分别进行曲面重建和容积重建。由2名从事影像诊断工作的高年资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根据血管边缘的锐利程度、斑块的显示、伪影和错层情况等采用1-5分的评分制。结果BMI>24组中,常规管电流组和350mA管电流组的图像质量评分结果分别为5分9、4分1例例和5分8例、4分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24组中,低管电流组较常规管电流组的CTDIvol值降低了51%,DLP降低了51%;BMI≤24组中,常规管电流组和250mA管电流组的图像质量评分结果分别为5分8例、4分2例和5分8例、4分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24组中,低管电流组较常规管电流组的CTDIvol值降低了67%,DLP降低了66%。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心率的患者在进行冠状动脉CTA回顾性心电门控检查时,对BMI>24和≤24的患者分别采用350mA和250mA的低管电流,在该低管电流值下得到的CTA横断面图像完全可以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同时又减少了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